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美育探索
——以归山艺术项目为例
摘要:笔者与2023年有幸参与到归山艺术项目中,与双胞胎村民共创在地艺术作品《修竹夹左右,清风来徐徐》,作品坐落在双胞胎村双生泉景点旁竹林内。通过对当地故事、传说、风景和生活进行深入挖掘和表现,使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引起当地居民的共鸣和认同。笔者通过在地作品的探索与创作过程中思考不同艺术形式作品为乡村艺术审美和美育带来的变化,思考艺术作品对乡村生活与建设的积极意义,总结经验,为乡村美育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关键词:乡村美育;艺术审美;艺术作品
一:归山项目的目的、意义及特点
归山艺术项目是在重庆四面山景区双胞胎村展开,招募青年艺术家与乡村共创、共建、共生,共享,提高乡村艺术审美,为乡村美育注入新气象。该项目意在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越来越多的人表达出对乡村、对山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让艺术家意图跳脱出外在世界对内心的种种束缚,而追求内心世界的精神自由。通过归山计划来赋予“田园将芜胡不归”在当下更新的意义。在与土地亲近的同时追求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调和与统一,更重要的是,当下的乡村也需要带着城市经验的回归。而不仅仅是把田园生活当作尊重乡村文化,能与双胞胎村的共创新文化。
归山项目的特点在于指根植于双胞胎村地域文化、历史和环境背景之中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项目强调要与当地乡村、传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联系,体现当地特色和民俗文化。同时要求作品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传统和生活方式,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常与当地居民亲密合作,倾听他们的声音,体验他们的生活,从而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作品。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为社区带来了文化活力和凝聚力,使艺术成为连接人与土地、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二:在地互动装置作品的美育思考
《修筑夹左右,清风来徐徐》在地互动装置作品,也是笔者在此项目中的作品。作品通过前期的田野调查、资料查阅等,发现双胞胎村并没有被过度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传统村落的形态,但正是如此,双胞胎对于笔者而言有更大的空间,尤其是对自然元素的运用。基于对双胞胎村双生泉周围的实地环境考察,以竹林为元素,创作一组能够使来往行人打破常规角度深度感受自然的在地互动装置作品。在不破坏竹子本身的生长结构之下,运用麻绳进行捆绑编织,形成5组不规则形状的,来往行人可在此休息,静静感受竹林间的那股微风,感受自然沁人心脾,又或是与同休息的路人聊聊家常,作品又回归于生活之中。
作品在当地竹林间生成,笔者恰当地运用麻绳将三三两两自然生长的竹子编织起来,随意中见出规律,最终在竹林间形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网格”空间。由于这一作品处于开放的场域中,过往游客总是会不自觉地参与的其中,或坐立远眺,或卧躺冥想,或娱乐其上。打破人们常规观看竹林的视角,换种角度观看生活中的美。此刻,游客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寻得一处休憩与自在,在放空心灵的同时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旨在通过艺术的力量和互动的方式,启发村民和游客的感知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化进步。
作为一种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件作品将艺术、文化与社会互动融为一体。村民们通过参加这样的艺术作品,既能享受到艺术所带来的美感,又能在互动中得到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启发和教育。观众可以通过与作品的互动,对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修养进行探索和表达,培养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此外,在地互动艺术作品能让旅游者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历史传统,体会到艺术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关系,从而对其人文素养有更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促使其对文化的多元性和人文关怀有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在美育过程中促进跨文化的相互认识与交流,形成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与观念,从而使旅游者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得到有效促进。
三:在地影像作品的美育思考
在地影像作品作为一种结合影像艺术和当地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美育意义。通过观赏这样的作品,村民可以深入感受到影像艺术的美感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作品所呈现的主题和情感,深入思考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议题,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由多名艺术家组成古建筑拍摄团队,以“走访村落,探寻痕迹”为创作主旨,作品区域为归山计划中的双胞胎村,如《两两相望》作品,在乡村中寻求文化载体,建筑不仅是我们居住的房子,泛意上来说,一切人对自然产生的有形改造都可算是建筑。建筑由人而起,与人密切相关。不同地域,不同人,建筑的气质特点也不同。所以艺术家走进双胞胎家庭,去寻找人与建筑的关联。
艺术家在变迁中寻传承,透过现实中的环境与人像的交融能够给村民留下记忆,不仅可以带给山外的人,还可以带给山里的人。艺术家通过作品将这份继承,转而又继承回去,使单薄的照片与厚重的人文产生关联。
艺术家通过影像语言和视觉艺术表达出对当地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现实的独特观察和诠释,让观者在视觉上得到启发和感动。观众可以通过作品中所呈现的影像符号和情感,感受到艺术家对当地文化和传统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引发对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在地影像作品,对影像艺术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和碰撞有深入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跨文化的体验既能促进观众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又能启发他们思考自身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的问题,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共融打下基础,同时也为观众对影像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体会。
因此,通过对影像作品的审美教育思考,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激发观众对影像艺术的热爱与欣赏,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
四:在地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美育思考
归山项目中艺术家圆子用山石颜料在竹编椅子和山体之间进行创作,山石是最好的原始才材料,用原生态的材料为载体,通过最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呈现出自然的清新。创作地点也选在双胞胎泉附近也希望作品使之成为指引性标识。在地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是一种结合当地特色材料和传统绘画技法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育意义。作品通过运用当地的特色材料,如土壤、植物、矿物等,结合传统的绘画技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引发观众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思考和感悟。首先体现在对当地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上。艺术家通过使用当地特色材料和传统绘画技法,将当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传统融入作品之中,传达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观众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可以深入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其次,在地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也可以激发观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艺术家呈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关怀和珍视,引导观众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观众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可以反思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促使他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
最后,在地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使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与互动,而且能够亲身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之中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通过作品所呈现的视觉语言和情感来感受到艺术家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所作出的独特表达,从而激发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从美育思考出发,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观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五:小结
在地艺术对乡村美育的作用是十分广泛而且十分深远的。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地艺术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有效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地艺术作品一般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传统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这就促使了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通过在地艺术的呈现与传播,有效地激发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此外,在地艺术的展示和演出,对农村社区的居民将能为他们带来一次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的启发性机会来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在地艺术活动还能促使农村社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促使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地艺术也能在农村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在地艺术是乡村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欣赏、体验和创作的机会,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了乡村社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在地艺术的传播与推广,进一步提升乡村美育的影响力和效果,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申扶民.生态美育的时代意义[].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7):9-11
[2]易雨潇.重新思考空间--Site-Specific Art与在地艺术[J].上海艺术评论,2018(0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