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王云妍
  
百家媒体号
2023年37期
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校 130400

摘要:在新时期下,各阶段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高度一致,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也不例外。传统以单章节为载体推进授课的方法无法实现以上目的,必须做出改善,建议教师启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借此发展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本文将以“离子反应”单元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分享,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导向;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措施与发展

单元教学设计是保证学生核心素养获得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以单一章节作为教学单元,由于学生的学习受到局限,所以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抽象的化学问题难以有效解决,不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未来教师应该先认真系统研读全册甚至全学年的教材,并且将内在关联密切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推进大概念视角下的整体教学。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主要涉及的核心内容是微粒以及对应的变化,对于基础薄弱的高中生而言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快速消化和吸收新知识。同时离子反应在单元知识中发挥出承上启下的价值,它不但阐述了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同时又是引出价态知识的前提,因此在设计单元教学思路时,教师可以以微粒观作为中心点,进一步向学生分享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内容,带领大家快速进入化学的微观世界,对水溶液物质变化规律形成深度认知。具体来说,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步走去做好把控,第一,先引入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将抽象的知识模型化,让学生能结合个人的亲身体验理解其对应的内涵。第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flash动画,让他们理解其中涉及的各类概念。第三,在课堂之余适当地向外延伸,通过导入真实问题来组织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的综合能力。

二、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与微观粒子相关的知识,知道复分解反应会生成水、沉淀物质等,溶液具备导电功能。但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只停留在基本的层面上,无法窥探它们背后承载的化学原理。比如在部分学生看来,由于氯氧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过程并未产生水和沉淀物质,所以大家就认为它并非复分解反应。针对以上学情,在设定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导入生活情境、利用动画进行模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等方法带领学生完成进一步探索研究,以此加深大家对微观粒子知识的认知。

1.营造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在实施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入生活化案例,拉近学生与化学教材的距离,引发大家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导出探究的课题。如在围绕着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分享两个生活案例,第一是维c泡腾片除了含有药剂成分外,还含有一定的固体酸和碳酸氢钠,在常温下它为稳定固体,一旦放入水中就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且不断地向外冒泡,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第二个案例是胃酸是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组成,能帮助人体分解食物并及时吸收其中的有用成分,不过如果胃酸分泌量过多就会导致人出现不适应,这时医生会建议大家吃点小苏打饼干以此缓解,这是为什么?在学生结束探索后,进一步引出电解质知识点,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带领大家学习。

2.利用动画模拟,转化知识形象

在引出电解质概念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物质在受到水撞击后产生变化的不同,让他们对电解质的电离反应有所认知。在此期间,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分享动画模拟视频,让抽象的微粒变化直观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展示动画,让学生观察蔗糖与氯化钠固体在与水中接触后发生的改变,让大家意识到虽然两者在接触到水、在受到水分子撞击时都会分散开来,但最后蔗糖还是着保留分子的结构,而氯化钠则呈现出自由离子的状态,明确以上差异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间存在的差别。接着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溶液和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钠,让大家试着分析理解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思考后学生会明白,在熔融状态下氯化钠是直接获得自由离子,电解质在溶于水或者熔融状态下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可以被称为电离。

3.采用对照实验,分析微粒现象

在经历以上多流程的系统学习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初步了解到底电解物质具备怎样的基本特征,但这些特征又会带来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完成对比实验操作,认真耐心地观察反应现象,并且探索总结得出结论,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摸索。具体来说,学生会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明白原来固态下的氯化钠不导电,但是在可以产生自由离子的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却能够导电,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微粒数量、来源、形式、种类等各类信息的比较研究。

4.引入问题驱动,加强知识应用

在新时期的高中化学课上,教师不但应该将抽象的知识点以直观形式表达出来,还应该指导学生关注实际,尝试将离子反应知识放在自己生活的真实背景下,思考它们的化学规律。如教师可以设定如下的真实任务情境,向学生分享粗盐提纯的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查阅并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站在离子反应视角解释背后的原理。也可以向学生展示资料,告诉他们在学校所在城市有一家化学加工厂,它所排放出来的工业废水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氯离子、钠离子、四氧化硫离子等等,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套净水方案,将其中的四氧化硫等离子清除掉。通过以上真实任务的完成,可以让学生站在现实性角度出发应用离子反应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大家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会结合单一章节内容推进教学,采取直接告知学生化学反应式现象结论、要求大家背诵记忆并大量做题的方法,这与新时期新课改的要求存在悖论。在未来教师应该积极做出调整改变,以大单元教学理念为抓手,立足“积极营造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模拟、采用对照实验、引入问题驱动”这几个角度作为切入做好统筹安排,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寅,宋蕊.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以“晶体的结构与性质”为例[J].化学教学,2020,(1)31-36.

[2]张芹芹.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