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老人与海》与《愚公移山》阅读比较研究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日益频繁,外国文学的深度阅读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外国文学的深度阅读。本研究采用了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老人与海》和《愚公移山》,旨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异同、文化内涵的差异,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本文还结合了互文性教学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深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中西文本对比;深度阅读;文化比较
深度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全面的理解、细致的分析、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性的探究。深度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提高学生个体认知发展、提升思维能力和拓展认知边界的途径。
《老人与海》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外国文学的阅读鉴赏为主,而由于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不同,许多高中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常感到困扰。但部编版教材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期望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运用小说阅读的方法进行自主深度鉴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亟需寻找突破口。
为了帮助学生跨越历史、国家和文化的隔阂,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用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进行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内容的创设。我们通过引入易于理解的中国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这种跨文化比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洞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愚公移山》源自《列子·汤问》,理解难度相对较小,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我们将这两部作品进行深度比较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老人与海》,还能够为他们带来对《愚公移山》的全新阅读体验。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多个角度启发学生对比文本的共性和个性,助力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一、教学理论支撑:互文性教学与深度阅读
在教学改革中,研究者和教师正积极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范式,摆脱碎片化和孤立教学的限制。互文性理论成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石,强调学习者整合和建构知识,理解文本之间的关联和内在逻辑。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注重深度阅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能力。通过提高深度阅读能力,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挑战,还能拓展认知边界,提高综合素质。互文性教学方法通过横向拓展知识边界,促进跨学科学习,而纵向深度阅读则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本内涵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水平。综合而言,教师在信息时代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促进认知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二、中西文本比较:探究共性与个性
通过中西文本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敏感度,感受不同国家文本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世界。
1.中西文本共鸣探幽——普世精神的共性交织
在《老人与海》中,其故事情节是英勇顽强的老人经过和鲨鱼独自搏斗,最后失败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是锲而不舍的愚公经过众人的帮助最后成功的故事。不难发现两篇文章都塑造了英雄形象,都歌颂了人类顽强不屈,坚毅勇敢的主题。
(1)渔夫与农民:坚韧智慧的英雄形象
在《老人与海》和《愚公移山》中,主要人物形象都被描绘得十分鲜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高度集中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了充满勇气和毅力的老人形象。他们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勇敢地迎接挑战,从不言弃、全力以赴,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理念。《老人与海》讲述主人公圣地亚哥作为一位老渔夫,他孤独、坚韧,对抗巨大的马林鱼时展现出硬汉的精神,更表现出坚韧、智慧、乐观的形象,象征着人类对抗命运的勇气和决心。《愚公移山》讲述的是愚公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虽然年老体弱,但意志坚定,毫不畏惧地直面困难,决心移山,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毅力。即使在面对无法避免的命运厄运时,他们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强大,活出生命的尊严。这两个角色的相似性凸显了中西文化积极面对生活、勇往直前的共同价值观,赞美了人性的坚韧和毅力,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老人与少年:心灵契合的希望之花
此外,两篇文章也采用了正面衬托手法,通过次要人物——小男孩的形象,进一步突显主人公的品质和精神。在《老人与海》中,曼诺林是唯一始终陪伴在圣地亚哥身边的人,他崇拜圣地亚哥,愿意跟随老人学习捕鱼技艺,真切地担心他出海时的安危,归来后也全心全意地照顾他。而在《愚公移山》中,有一个邻家的遗孤,“始龀,跳往助之”。两位小男孩在文本中的意义非常相似,他们代表着作者对这些老人所代表的精神的认同和赞美,同时也象征着希望与传承,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理想和期望。
(3)结局与尾声:战胜困境的人性光辉
两篇作品的结尾均呈现出希望与坚持的主题。《老人与海》中,尽管圣地亚哥最终失去了自己辛辛苦苦捕获的大鱼,但他依然不放弃,继续面对生活的挑战,表现出坚持和希望的品质。而在《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神灵的帮助,两座巨山终于被移走,展现出人类勇气与毅力的伟大胜利。
综合而言,《老人与海》和《愚公移山》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显著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对于勇气与信念的共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优秀作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实用技法。通过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还能够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
2.中西文学思维之异——审美哲学的个性碰撞
当我们深入阅读和探究文本时,不仅要关注表面的情节和角色,更应深入挖掘文章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所传达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人生观念,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和文学视野。同时,这种对比分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审视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在《老人与海》和《愚公移山》中,愚公是在众人的帮助下最终成功了,而老人却独自面对鲨鱼的袭击最终失败。同样是英雄形象,主题也比较相似,但它们在人物动机、故事结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体的特点,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学传统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1)团结与孤独:中西英雄的精神较量
在《老人与海》和《愚公移山》中,主人公圣地亚哥和愚公虽然都表现出强烈的挑战精神,但他们发起挑战的动机和实现目标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愚公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他的动机是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为了群体的利益,所以他聚集村里的人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移山的壮举,体现了合作精神和集体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群体利益,崇尚舍己为公,注重团结合作。
而圣地亚哥在面对巨大的马林鱼和海洋时,展现出了西方个体主义的精神,强调个体的勇气和顽强。在西方文化中,个体价值被强化,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较为普遍。
(2)双雄存异境:中西文体的鏖战交融
两个故事结局的截然不同不仅反映了中西方文学传统中对生命观的不同看法,我们还可以从文体特点、审美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神话,神话作品通常体现出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和宿命的敬畏,因此结局往往是幸福的,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所以在中国的神话作品中通常会强调善有善报,善良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结局,带给人们希望和信心,因此愚公最终获得了成功。
而《老人与海》是现实主义小说,小说则更加强调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常,结局可能更接近现实,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作者海明威深刻地反映了生命的困境和无奈,结局较为悲观。在西方文学中,传统悲剧更强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因此圣地亚哥虽然努力奋斗,最终却遭受了失败,这种悲剧结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3)结局与尾声:中西审美的哲学对话
两个故事不同的结局实则反映了中西方审美导向的差异。中国更倾向于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即努力付出必将换来圆满结局。如在《窦娥冤》中,窦娥的结局虽然被冤死,但最终他的父亲还是为她成功洗雪沉冤。在《促织》中也有相似的结局,成名的儿子虽然因蟋蟀投井而死,最后却能奇迹醒来,一家团圆。
西方的审美则崇尚悲剧美,他们认为悲剧比喜剧更能给读者带来震撼,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和感触。如在卡夫卡《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最后在畸形的社会中孤独痛苦地死去,最终是悲剧。《装在套子里面的人》的结局用主人公的死亡这一悲剧给读者带来反思。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何新.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J].学习与探索,1986(3).
[4]梅培军,黄伟.互文性阅读的教学形态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11).
[5]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30.
作者简介:梁皓宇(1995年10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省杭州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二级教师,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单位邮编:311200,单位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