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案例

——以《乡下人家》为例

李名涛
  
百家媒体号
2023年37期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张滩镇张滩九年制学校

一、案例背景

教育部编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涉及劳动的内容,为劳动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本次案例以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为例,不仅关注学科知识和语文要素,而且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作者对于劳动的赞美,提升思想觉悟。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分析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编排特点,理清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把握重点,按照劳动要素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较为生动,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案例过程

【第一课时】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负责给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将课文中的新字词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做到会读会写。师生一起聚焦于生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走进“乡下人家”。这个环节的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学生自主提出易错字音、字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溯字源,讲述“蹲”和“耸”字的构造方法,明确字义。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划分好段落,明确表示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及从春到秋的季节顺序交叉描绘了一幅立体的乡下人家图。1-2自然段写房前的瓜架、鲜花及屋后的绿竹;3-4自然段写了屋边的鸡鸭觅食、嬉戏;5-6自然段写乡下人们的生活起居;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概括乡下人家。教师让学生回想其本单元的导语,认识到要找到关键语句,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乡村优美环境和乡下人的劳动生活,为本节课教学营造基调,让学生观察乡下人的生活作息、日常劳动等。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看课后思考题,聚焦课后第一个练习题组织教学。第一题为“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并且要给课文配画。”本问题的回答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思考好答案后即可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让学生尝试起名,感受乡下人家,借助本次教育机会,教给学生“一缩二扩三补充”的方法给配图起名。对于具体名字的答案,教师不设置固定标准,充分尊重学生取名字的自由权,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绘画部分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且配上给每一部分配上的名字。

教师聚焦第二个课后习题“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讨论,尊重学生在集体中的发言权,让每个学生都在组内积极分享交流,然后派出小组代表进行展示。这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不同小组代表都给出不同答案,有的小组表示喜欢乡下的人,从吃饭的描写可见人和人之间非常幸福和谐;有的学生表明喜欢乡下的鸡和鸭,因为非常可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性评价,让学生根据下一道课后思考题,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在以后将其利用在作文中。

教师让全体学生观看最后一道课后题,思考乡村景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开始渗透劳动教育,表明课文中的乡下的花朵、瓜果、鸡鸭等都离不开人类的劳动,让学生将乡下人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过程作为思考切入点,从乡村常见的劳动活动出发,认真思考劳动的重要价值。有的学生回想起自己见到过的乡村种植向日葵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想到了乡村百花齐放和各种蝴蝶、蜜蜂。

教师从乡村中最常见的向日葵出发,询问学生乡村种植出向日葵的劳动过程,引导学生首先一起来学习向日葵的特性和种植注意事项,学生从常识角度出发,可以意识到向日葵种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阳光,而乡村的阳光非常充足,环境也更加优美。乡下人会从向日葵上的花盘上取下比较饱满的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催芽,具体方法就是拿一张卫生纸,将纸浸水后,直接覆盖在向日葵种子上,即可完成这个环节。接下来需要播种,播种的时候将种子的尖头朝下,插进土壤中,然后覆盖1到2厘米厚的土壤,为种子生长提供必要条件。在保证土壤湿度的条件下,6天左右长出小苗,需要移栽到花盆中,土壤要求疏松、肥沃、透气性好。向日葵生长中需要关注的温度因素,确保温度、湿度、阳光、土壤等必要条件准备齐全,生长适宜温度是18到30摄氏度。如果温度高于25摄氏度时,要将其放到通风处,不能放到闷热的地方。向日葵在浇水时,要注意它的土壤干燥程度,一旦土壤比较干,就要为它浇水,为向日葵种植提供充分水资源。通过乡村的向日葵作为切入点,教师对学生讲解了必要的劳动技能,而且也较好地还原了乡村的景致,让学生充分发挥出想象力,描述乡村优美场景。

三、案例反思

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劳动达到教育目标,通过开展和劳动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接触劳动,劳动的过程中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观念,促进感同身受,体会劳动人民的勤俭、奋斗和奉献,将劳动精神内化,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活动中。本次语文学科教学以《乡下人家》为切入点,较为成功地渗透了乡村的劳动生活,让学生从种植劳动出发,以乡村最常见的向日葵为例,提升了主动劳动的意识。本次教学也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劳动过程,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