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主渠道+多场域”模式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王东芝 冯燕
  
百家媒体号
2023年51期
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 孝义市实验中学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主渠道+多场域”模式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协同化的育人新路径。本文旨在通过实例与理论的结合,展示该模式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协同育人;主渠道+多场域;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思政课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其教学模式与育人机制的创新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主渠道+多场域”的视角出发,探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一、当前思政课育人机制的现状与挑战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育人机制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思政课育人机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思政知识。同时,教学内容也相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其次,教学方法方面,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但整体上仍显单一和僵化。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思政课育人机制还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趋势等挑战。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这对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则使得思政课需要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思政课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来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知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主渠道+多场域”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课堂始终是知识传授的主渠道,对于思政课而言更是如此。课堂不仅是教师传递思政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因此,强化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教育者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仅仅依靠课堂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在“主渠道+多场域”模式下,还需要拓展和延伸育人的空间,实现多场域的协同育人。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等多个场域都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社会实践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知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网络平台则为思政课育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建设思政课程网站、开设在线课程、利用社交媒体等方式,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在构建多场域协同育人机制时,需要注重各场域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相互配合。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各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等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实例分析与效果评估

在“主渠道+多场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不少高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实例不仅展示了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以某知名大学为例,该校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强化课堂主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场域育人路径。在校园文化方面,该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主题活动,如主题演讲、辩论赛等,营造了浓厚的思政学习氛围。在社会实践方面,该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和体验思政知识。此外,该校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了思政课程网站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该校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增加,课堂互动更加活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通过多场域的协同育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了更客观地评估“主渠道+多场域”模式的效果,该校还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该模式持肯定态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符合他们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普遍认为该模式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多场域协同育人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场域之间的衔接和配合还需要加强。此外,如何确保各场域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结束语

通过对“主渠道+多场域”模式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的探讨,本文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思政课育人机制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薇.主渠道+微场域: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8):2.

[2]姜光明.浅谈"机制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4):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