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小学高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人群中,每年患有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心理障碍的人数逐年递增,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小学高段学生身心的生长发育都明显加快,往往提前进入了青春期,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尝试对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为他们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高段 心理健康 策略
引言
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求各地重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对孩子未来发展起着持久且深刻的作用。小学高段学生,各项发育再次进入新阶段,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智力有了很大发展,自我意识也在迅速觉醒。这阶段的孩子面对自身青春期成长的变化以及来自外界的压力,内心各种困惑与好奇心相互交织,造成了心理状态的不稳定,也是成长的危险期。与中学阶段相比,我们往往会忽视了小学这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薄弱
当前背景下,每个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岗位数很少,心理健康教师的团队专业能力也很有限。以一所市级小学为例,学生人数达到2400人左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的老师只有5位,学校大部分心理健康课则由班级任课老师兼职完成。面对高段学业压力,师生都常常处于焦虑中,心理兼职老师更不具备专业的观察力和应对能力,不能及时地发现小学高段孩子复杂的心理成长情况,这就很容易错过最佳的心理干预期。其次,学校也缺少专业的教科研领路人才,导致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具有可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这些都会影响高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
2.家长心理健康意识欠缺
由于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也极少能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很多父母,从自己角度出发,总认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给了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此不惜把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减少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反而造成了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心理问题,阻碍了身心的健康成长。小学高段的学生情感本就脆弱,出现心理困扰,向父母倾诉时,往往被当作小孩子的胡思乱想,得不到应有理解和帮助,甚至会因家长的处理方法不当而更加严重。比如小学高段学生异性之间萌发的好感情愫,往往就会被家长认为是早恋,耽误学习,一味地打压,对孩子进行狠狠批评教育,没有与孩子冷静共情,也没有换位沟通的意识。
3.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偏低
人类的身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同步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像身体素质一样,要从小关注、培养。由于一直以来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后知后觉,导致高段学生的心理素养偏低,心理健康知识不够,自我心理防愈调节能力较差。遇到挫折,他们大多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也是厌学、抑郁等心理症状产生的一个原因。通过观察,这阶段的女生会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她们往往心理变化更为明显,普遍表现含羞,敏感,躲避人群,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评价,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焦虑等心理表现,不仅影响学习,更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现阶段这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还不到位,心理辅导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段学生的需求。
二、高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1.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情绪,提高自愈能力
重视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在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鼓励学生寻求帮助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老师还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愉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和情感调节能力。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了解各种情绪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如喜怒哀乐、焦虑紧张、孤独无助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情绪问题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治愈的能力。
再者,对于一些负面情绪,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便及时获得支持和帮助。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接纳自己,自愈自己。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情绪低落或焦虑时快速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2.家校社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多形式合力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各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对小学高段学生而言,正逐步进入青春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就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全方位渗透,借力家校社平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知识为学生所熟知。
在大面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校应将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好,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应当建立和改善特殊心理咨询的组成,以实现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的双重效果。团体辅导有利于高年级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活动所带来的良好氛围、极大的接纳和包容度以及群体在整体上的良好行为,都容易激发团队精神,使得个体快速地融入到集体中,获得存在感和被需要感,让学生获得个体价值感,有助于自身发展;而个体的咨询在于为已产生的心理问题,并且有觉察并寻求改变的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扶。
3.提高家长心理素养,助力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与老师的事情,家长在小学高年级的成长和生活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和社会应针对家长开设心理辅导班和咨询室,提高家长心理素养,这也是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也要不断的改进和进步。许多小学高年级的逆反心理都是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爱而产生的,所以家长在小学高年级的成长中要积极采取良好的心理干涉,不仅要充分的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还要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家庭氛围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给学生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中的心理问题,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更重要的还有家庭的作用。
引导家长认识到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特点,给他们足够的犯错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家长干预作用。家长不能以一种高大的不可反驳的姿态出现,应该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愿意及时反馈自己的心理,这样家长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渐减少心理问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4.积极组织心理培训,提高教师心理素养
众多周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既是培养身心俱全学生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更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总结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关注和探索。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个别的差异,注意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等。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高段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宇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2(23):66-68.
[2]蒋葛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21(50):3.
[3]赵生兰.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2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