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文章指出,通过作业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了课程融合、兴趣激发、家社协同和价值传递四大原则,并针对当前统编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重传统文化深度与广度、融入生活元素、多样化作业形式和强化外部支持等策略,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一、引言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南》中指出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民族自尊心、巩固文化自信以及培养充满正义感的中国人这一系列教育目标。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来提高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作业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程融合原则
课程融合原则是指,作业设计时应尽量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确保学生通过作业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课堂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兴趣激发原则
作业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作业形式,如制作手工艺品、参与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和探索欲望。
(三)家社协同原则
作业设计应鼓励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四)价值传递原则
作业设计应强调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的传递。在教授有关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的故事时,可以设计作业让学生反思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三、当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作业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一是作业设计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当下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应试技能的提升,如字词书写、语法理解等,忽视了对课文、古诗词背后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重复,而缺乏对其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二是作业设计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作业设计可能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导致学生难以在作业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联系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三是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例如,抄写、默写、重复的背诵等活动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四是教学资源和支持的不足。尽管统编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内容,然而个别学校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支持,如课外读物、辅助材料和文化活动等来帮助教师设计和实施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作业。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设计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注重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知识的结合。例如,在教授陆游的《示儿》时,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分析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探讨如何将这种情感与当代生活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如,在教授张志和的《渔歌子》时,除了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和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二)作业内容应融入生活元素,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感
作业设计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授《题临安邸》时,可以让学生调查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历史遗迹或文化地标,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描述其历史背景和个人感受,以此加深对诗中描绘的历史场景的理解。再比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等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春节和腊八节经历,描述和比较传统节日的现代庆祝方式与传统习俗,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
(三)作业形式应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提供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创作、表演、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多维度智能。例如,学习《己亥杂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创作一首反映自己生活或情感的诗歌,或者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现诗中的意境。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制作春节有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窗花、写春联等,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习俗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配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强化外部支持和资源配给
学校可以考虑与当地文化机构合作,引入外部专业支持。例如,在《江南春》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当地的文化中心或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唐朝或者南北朝的文化展览,让学生在实际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感受,之后设计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所见所感的报告,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形成教育的合力。
五、结语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作业。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内容也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与其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让小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习氛围中熏陶,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胡文燕.“双减”背景下小学第三学段古诗词作业设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3.DOI:10.27667/d.cnki.gzymu.2023.000023.
[2]彭建云.以情激趣,让现代与传统相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J].华夏教师,2023,(11):58-60.DOI:10.16704/j.cnki.hxjs.2023.11.004.
[3]闫建敏,梁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创造性转化——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节气文化”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3):97-105.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23081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