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索
摘要: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产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如何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是当前技工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探索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技工院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主力军,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技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探索“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提高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内在联系。首先,“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谋而合。二者都致力于培养个体对于自身职业的敬重和热爱,以及为实现高质量工作成果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其次,“工匠精神”中对技艺的专注、对品质的坚守,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诚信、正直等品质的培养相辅相成。在追求技艺的精湛和产品的完美中,个体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在无形中塑造了自身的道德品质。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敬业等品质的体现。再者,“工匠精神”鼓励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工艺和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的创新精神相呼应,都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多个层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技工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塑造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1.构建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中,要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要从课程体系入手。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又能塑造其良好职业道德的课程体系。现代机械制造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如精密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念,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整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并践行“工匠精神”,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有效地传递“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机械制造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专业技能,还培养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技工院校来说,是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技工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因此,技工院校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升现有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关键。技工院校应该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定期组织职业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即精益求精、专注坚持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要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中自然地融入这些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引进优秀人才也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技工院校应该打破传统观念,不仅看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更要注重其实践经验和行业影响力。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人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前沿的指导,同时也能为校内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促进整个师资队伍的成长。此外,技工院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企业中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校进行交流、讲座或开设实践课程。这些行业内的佼佼者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信息,还能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技术的追求。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技工院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晋升机制以及专业培训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技工院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无声地熏陶学生的心灵,对于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技工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传播渠道,如校园广播、宣传栏、学校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等,积极宣传“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些渠道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通过大力推广典型人物、优秀事迹,学校可以为学生塑造正面的学习榜样,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对学习和职业的热情。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关键一环。例如,机械文化节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机械行业的魅力和挑战,从而增强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兴趣。职业技能展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成果的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还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除了文化活动,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与“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讲座、研讨会等。这类活动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或者优秀的从业者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通过与这些行业佼佼者的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增强他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此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职业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学校还应注意到环境的育人作用。一个整洁、美观、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构建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实践路径的探索与实施,我们可以有效提高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和创新实践路径和方法手段,为推动技工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登, 文婷, 胡丹. 孝南区总工会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N]. 孝感日报, 2024-04-12(002).
[2]王婷婷, 高英. 工匠精神对制造业员工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J]. 企业经济, 2024,(04): 14-23.
[3]邵改芹, 黄雪红, 郑玉玲. 弘扬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艺术染整》课程思政实践[J]. 辽宁丝绸, 2024,(02): 93-94.
本文系2023-2024年度机械行业技工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 《 新时代技工院校机械行业“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课题号:JXJGKT2023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