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定量分析研究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陈怡华曾青青

陈怡华 曾青青
  
百家媒体号
2023年56期
广州新华学院 广州 51052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对于高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时代潮流下,高校需要从了解知识产权向关注知识产权转变,并逐步完善、精准、专业构建相关体系,本文聚焦于此,采用定量分析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国内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展开具体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以期能引导更多高校去探索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定量分析;

1.研究背景

高校在我国科技体制中的关键地位,要求高校应当做好产权工作。建立和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能够使高校能够充分运用"标准化"这把尺子,将产权相关知识纳入到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能够提升高校科人员挖掘与维护产权的意识,调动其创造知识积极性,提升知识产权的转化效能。基于此背景,我们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具体实践入手,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与创新予以分析研究[1-2]。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知识产权已成为大学发展优势的核心,在其发展战略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创新理论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时代要求,选择并分析了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实施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与创新战略的经验和做法,以期能引导更多高校去探索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2.2研究方法

本文调查主要是针对国内34所高等学校,通过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调查结果。通过spss分析法,得出国内高校的体系建设情况还比较完善,但是也不能代表目前国内其他高校的普遍水平,日后有机会会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情况进一步分析。

3.相关研究论述

进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与创新的调研是充分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针对目前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为日后高校知识产权体系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指引的重要内容[3]。以下将对具体的调研内容展开分析与论述。

本文选取了几十所院校,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随机采访、访谈的形式。对回收的信息,采用数据统计分析SPSS进行数据分析[4]。

图1中还可看出,34所院校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拥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且已经有所应用,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一种相对创新的概念,大部分院校对重视程度依然不强。其中,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色提供的相关服务有些许差别。其中广西大学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所提供的内容最为丰富,但是西安交通大学提供"专利查新委托书"是其余高校所未提供的,通过专利查新,能够促进专利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提供的相关内容最少,在内容丰富度上还有待提高。

通过图2依托回归方程拟合得出占比分布图可以看到,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大部分院校目前都还在紧锣密鼓的进一步筹划中,缺少具体落实,目的以为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积极响应我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发展需要。

回归方程ȳ=a+b1*X1 +b2*X2+b3*X3+...+bn*Xn,y=ȳ+ε

4.研究结果与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文件编制、实践落实等方面存在可以进一步整改的空间。

高等学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工作,便是撰写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文档。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文档,是描述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需要,并带有相应层次的文件系统。

以下仅从调研结论入手,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与创新执行工作提供若干意见。

4.1在系统建设阶段,要领导部门重视问题,确定目标,突出措施重点

高等学校的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应当着重掌握如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提高质量优先,抓住知识产权制度高质量发展的特点,积极寻找突破口,提高针对性,最终将高质量贯彻于高等学校产权创建、管理与使用的整个过程;二是强调转变导向,确立了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成果"唯有转移才能体现创新价值、不转移是最高经济损失"的宗旨,推动产权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三是加强机制引领,充分发挥资金奖励政策措施、考核评价等机制的"指挥棒"功能,形成和完善各项机制与举措[5]。

领导重视力是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在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应当明晰各层次组织的管理职能与权限,以防止因职责范围界定不清而造成工作过程衔接的不顺畅;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还应当根据自身状况与未来发展策略,提出知识产权战略的长远、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找准细微环节,抓住专利管理工作的关键点[6]。此外,高等学校还应当把握政策法规的要求,形成专利管理工作与科学技术创造、科学技术迁移改造等统筹协调的机制。比如,《意见》中规定对已设立了科学技术转换领军队伍的高等学校,将专利管理工作作为转换领军队伍职责范畴;支持高等学校设立并完善一个集科技转换和专利管理运作于一身的专门机构,帮助高等学校建立市场化运作机构,并引导高等学校与第三方的专利运营服务平台和机构、地方政府协作,围绕各地产业规划合理布局和院校专业优势,建立行业性的专利管理运作中心,让专利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技术转换[7]。另外,高校应注意及时掌握政策趋势,确保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有序衔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文件的规范适用性和长期稳定性,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知识产权激励和评价。激励和评价是高校调动科 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相比于《标准》,《意见》 在知识产权激励和评价方面的要求更为具体和深入。例如,在评价方面,《标准》要求高校将知识产权工作状况,作为对院系、科研机构及教职员工进行评价、科研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二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高校进行知识产权转化的前提是职务科技成果的有效保护,尤其是知识产权布局方面[8]。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除《标准》规定的科研项目在实施和结题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要求外,《方案》还鼓励专业技术转移机构早期介入科研团队研发活动,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面和完善的服务。

4.2 文件编制阶段,要因地制宜,因繁就简,物尽其用

高等学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工作,便是撰写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文档。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文档,是描述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需要,并带有相应层次的文件系统。一方面,文档可以把管理制度的各种需要传递给教职员工,以保证管理工作一致性;另一方面,各项记录也可为高等学校表明其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满足要求提供依据,为不断完善管理提供了基础。高等学校可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方向和学科特色等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使《标准》的规定和高等学校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相互融通,并遵循符合性、适宜性、有效率、可操作以及体系、协同的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因繁就简,物尽其用,形成适合企业实践的知识产权管理文件。

4.3 在培训与宣贯阶段,要全员投入学习,循序渐进,各有目标侧重

针对院校实际状况,按照其部门职能和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要点,进行分类培养。比如,针对学校与管理委员会,培养重心可以放到国家专利政策法规、院校知识产权战略等相关方面。针对国家专利业务支持组织,培养重心可以放到国家专利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等相关方面。针对各院系、科研院所和项目组,培养重心可置于发明专利发现、高等学校技术秘密维护策略等相关领域方面。而各部门也可按照其职责,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要点,有的放矢的展开培养。练习工作必须注重循序逐步,采取重复练习,由浅入深,以引导教职员工全面掌握法律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

4.4 在实施执行阶段,要查漏补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基本环节就是落实工作。管理体系形成后,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体系文件的有关规定,在高等学校内实施管理并执行[9]。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贯彻教育体系文件中规定的各种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检查系统文件中规定的具体工作过程是不是科学合理,以便为学校系统文件的今后调整工作提供基础,从而实现"查漏补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目的。通过这种过程要求学校对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予以协助,同时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建立了具体的工作记录,这也是学校今后进行检查督导、绩效评价等工作的基础。

4.5在继续改善的阶段,要有效监测,全面评估,坚持不懈

不断完善是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精神灵魂,同时也是保证制度适当性与效能的重要前提。高等学校通过设立检查督促与评价的工作制度,以保证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能持续自我完善。高等学校应当定期地对高等学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开展检查督促,及时提出问题并跟踪实施改进举措,以保证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实效性[10]。高等学校还可成立由国家著作权监督管理机关及其他行政部门等单位构成的检查组,采取查阅记录、访谈、现场检验等方法,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状况开展全方位检验,以便及时发现新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与落实完善制度相关的改进举措[11]。校领导(或院长)应当组成管理委员会,按照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考核方法,对高等学校各学院系属工作部门、各院系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工作业绩开展评估,通过检查监督和评价的成果,并按照专利保障总体目标,逐步提出并实施具体的改善举措,确保制度的适当度、充足性、有效度及方向与目标的适当性。必要时,高等学校还要根据评估结论,对专利保障总体目标作出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HALILEM N,AMARA N,OLMOS-PENUELA J,et al."To Own,or not to Own?"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olicies' on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Research policy,2017,46(8):1479-1489.

[2]张桂新,张武平.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推动高校知识产权转移[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34-35.DOI:10.16209/j.cnki.cust.2012.12.012.

[3]温荣.知识创新背景下国内知识产权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20-123.

[4]陈丹丹,罗立.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分析与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1(09):91-96.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1.09.030.

[5]邬跃.实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 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66-67.

[6]温馨,周敏,王子翔.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11):92-96.

[7]储节旺,吴若航.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60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例[J].图书馆,2022(02):44-50.

[8]程琳.开放融合情境下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转型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35):9-13.

[9]王文斌,石昭,吴桂琴.我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03):24-26.

[10]陈虹娇,冯丽.高校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启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7):234-236.

[11]王金金,宋伟,彭小宝,等.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组织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阈值回归模型的数据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1-36.

基金项目:广州新华学院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创新发展建设研究(以信息科学学院为例)(2020KYJYKX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