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小学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通过研究发现,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实践活动模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初步验证。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劳动教育;融合教育;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向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转变。小学阶段作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将数学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实践活动因其具有直观性、操作性和体验性强等特点,被看作是连接数学知识与劳动技能的重要桥梁。
一、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实践活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源远流长。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主动探索和建构的过程,而实践活动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亦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而实践活动往往伴随着丰富的社交互动,有利于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
相比于单一讲解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将数学内容与实践活动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为小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数学学习情境,鼓励和提倡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将原本静态的数学教学内容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逐渐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突破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以数学问题为导向,将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难懂的推演过程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的活动教学方式更加有趣,更有助于营造适合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知的数学课堂氛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实践的视角认知与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活动参与的方式学习数学内容,学生以可视化、直观化的方式感知数学知识,从而逐渐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及时内化数学学习的重点及消除知识难点。
二、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中的应用现状。
2022版新课标“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小学阶段以主题式活动为主,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最终形成和发展“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022版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方面有两个“突出”——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区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方式,突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突出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回应时代的需求。
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尝试将实践活动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比如:利用植树活动,帮助小学生明白“树坑”与“间隔”的真实含义;借助学校内的果树开展采摘活动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诀表”;开展粉刷、清洗活动,帮助小学生在接触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立体感与空间感等。
三、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模式。
基于现有的教育实践,可以进一步设计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可视化。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取得发展的时代,教育教学拥有了高度融入信息技术的可能性,这也让思维可视化逐渐展现出在学生能力进步及素养发展方面的优势。利用智慧课堂和网络画板等技术促进思维可视化的做法在课堂上具有较广泛应用前景,恰好可以成为适应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课堂重要创新方法。比如:在探究《圆柱的体积》教学中,学生借助实物操作,通过转化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教师借助多媒体操作让学生再次感受将圆柱分成8份、16份、32份……的动态转化过程,最后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这种传统方法和创新方法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中理解数学知识,及时发觉或体验学习内容中的核心素养。
2.创设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劳动场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生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教师创设相关的劳动情景,设计“制作纸质积木”的创作实践活动,用简单的立体图形搭建各种造型,小组分工合作,确定尺寸,并利用比例和比例尺画出所需的平面图。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主要让学生去创作,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实践,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分工中有准备材料的、有设计造型的、有绘制平面图的、有实施操作的……,这样细致的分工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3.合理设计融合方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中,融合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合方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中的具体应用,我们从以下两个例子说明:
活动一:种植小菜园活动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组织了一次种植小菜园的活动。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种植和照顾班级的一片小菜地。在准备活动中,小组首先根据种植的季节选择种植的种类;接着要了解种植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使用种植的工具,并记录和总结出种植的技巧,还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对种植的间隔和深浅进行估量;在生长的过程中,学生要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如测量蔬菜的高度、计算蔬菜的数量和产量等;在收成的时期,学生利用比和比例的知识将收成的菜做成营养的食品。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经历准备——种植——生长——收获几个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和数学在种植园中的应用,还培养了劳动意识和责任感,更让他们体会到劳动收获的快乐。
活动二:环保实践活动
班级组织开展了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学生分到不同区域调查,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比如:垃圾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将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制作出相关的调查表和统计图。接着,通过调查结果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措施,比如:形成环保小分队、成为垃圾分类宣传员、自制海报践行者、重视行动派等。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还锻炼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两个实践活动都充分展示了主题式融合方式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展示了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和深度化。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更多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我们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种融合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巴里 J.沃兹沃思:皮亚杰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第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维果茨基:思维与言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禹倩霞: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方法的研究,新课程网http://www.chinaxinkecheng.cn
[5]谷诗新 苏锐:跨学科学习——创新人才培养的小学数学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2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