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及家校合作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践对策,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家庭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家庭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求教育者和学生的家长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家校合作的模式下,发挥出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品质。
一、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康的家庭习惯和文明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在学校校风建设,班级班风建设和家庭家风建设的实践中,学生将会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下,净化思想,深化认知,规范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将会受到家长的引导、带动,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对生活的探究中,获取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健康、文明的家庭氛围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的必备条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成员的关爱、理解,在情感支持下小学生建立了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增强了自身应对挑战和困难的能力。家庭是小学生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沟通、交流氛围,家长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沟通渠道,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获取家长适当的回应和支持,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适应能力均产生了积极影响[1]。
二、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及家校合作对策
(一)构建家校联动的育人模式
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竞争环境复杂,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培养高素质型的人才,要求教育者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心理健康的教育,在知识技能教育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向着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方向去提升自我,着重落实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环境积极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从家校合作的模式着手,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设立起联动机制,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活动,将学校、家长、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衔接起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
组织家长会活动,设立家长开放日,将家长学生和教师汇聚在一起,共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引导方式进行探究,在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获取家长的支持,在家校沟通中,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加强把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了解学生状态,每半个月或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家长进校园的活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目前的学习成果等加强关注。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对学生进行健康引导和心理指导[2]。
(二)加强整体规划
家庭环境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针对小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构建家校联合的机制,发挥出学校的整体组织和规划作用,帮助学生疏导不良的情绪。在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调适心理的方法,开办家长学校,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规律、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邀请专家教师,对家长进行知识的普及,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助力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帮助其解决问题。构建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向家长开放,使家长和学生有话可说,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及时的疏导情绪,从整体规划的视角,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规划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和服务范围,确定咨询室的设施和装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咨询师的职责和服务对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家校合作的机制,明确学校和家长在心理咨询室建设和运行中的责任,邀请家长参与心理咨询室的规划,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咨询室的运行和管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个别咨询、家庭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借助互联网开展家校合作
借助互联网开展家校合作,利用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交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消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或者利用现有的在线教育平台,供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借助学校网站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在线课堂等功能,促使各方主体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分享,增加沟通。录制或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视频,包括心理学专家、心理医生、教育专家等的讲座内容,解读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心理调适的方法。
发放心理测试问卷,借助情绪测评、压力测评、人格测评等测试问卷,帮助家长和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隐患,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网络平台上设立在线咨询服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提交咨询问题,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回复和指导,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中实现综合素养发展[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学情的关注,教师和家长应该彼此协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氛围。促使学生向着身心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挑战,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曙霞. 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 新课程,2021(10):20.
[2]张寿国,张玉祥. 暖心教育润物无声 ——农村特殊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2021(34):107,109.
[3]袁理平. 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与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2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