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分析

郑微丹
  
百家媒体号
2023年62期
杭州高新实验学校 310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初中音乐教学中是响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音乐;路径分析

引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音乐同属于文化的重要分支,教师要找准“优秀传统文化”“音乐课程”和“核心素养”之间的有机联系,借助传统文化的文化美、艺术美、人文美,将其合理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一、“传”之有理:教材解析,在活用教材中构建文化内涵

“教材是学生们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教材进行深入解析,在活用教材中构建文化的内涵,让传承有“理”。教师需要认真研读音乐教材,了解其所涉及的各种音乐曲目及其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通过对教材中音乐曲目的歌词、曲调、乐器编配等要素进行剖析,寻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将其进行提炼,并在课堂讲解中,选择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曲目或片段,深入阐述其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古曲演出、演奏传统乐器等活动,实现对教材的“活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产生情感共鸣,树立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和自信心。同时,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音乐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其展开多元文化交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自信心。

二、“承”之有道:多元合作,在教学引领中塑造文化品质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戏曲、传统乐器、古诗词等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配合多媒体技术、故事会、小组交流讨论等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学习音乐,塑造学生的文化品质,使其树立传承文化的意识。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可以先以故事会的形式,向学生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述时要声情并茂、生动细致,并借助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遇、相爱和相隔的悲惨情节。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适时为学生播放“梁祝”的古乐、戏曲,或引入描写“梁祝”的古诗词,以及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如二胡、琵琶、古筝、古琴等,让学生聆听、欣赏,使学生感受传统乐器的韵味,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浓厚情感和悲剧色彩。在播放结束后,指导学生对乐曲进行鉴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就乐曲的曲调、节奏、乐器编配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同时,在小组中,鼓励学生就自己对故事和乐曲的理解与感受展开交流,互相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这首曲子有怎样的艺术表现力?表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怎样的爱情?”使学生深入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故事情境的激发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热情。

三、“扬”之有方:创意实践,在艺术活动中赋能专业成长

新课标在“创意实践”维度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提出了要求。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创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创造意识和思维,赋能学生的音乐专业成长,让学生能够有能力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对《对花》这一传统黄梅戏剧目或其他评剧、豫剧、昆剧、京剧、越剧等戏曲剧目展开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艺术创意活动,先为学生播放各类戏曲著名的代表性剧目,如黄梅戏《对花》《女驸马》、昆曲《牡丹亭·游园》、越剧《红楼梦》、京剧和豫剧《穆桂英挂帅》等,促使学生通过听、看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戏曲的音乐艺术和舞台表演,培养学生对戏曲表演的兴趣,并为学生讲解不同戏曲的唱腔、行当、配乐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了解戏曲的起源、特点、分类和传承情况,让学生对不同戏曲的唱腔、表演形式等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组织创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戏曲表演,鼓励其分组编排小剧目,并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戏曲剧目和行当进行编排、演练。在此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流行元素进行创意改编,创造符合当代审美的舞台效果,让学生真实体验,感受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触动学生的文化心弦,使其在创意活动中自觉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通过戏曲表演,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深入了解和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四、“听”之有情:倾听鉴赏,在音乐氛围中感悟传统文化

王光祈说:“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倾听鉴赏音乐,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中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雨打芭蕉》《欢乐歌》《老鼠娶亲》等民间乐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在开始教学之前,营造一个安静、专注、浓厚的音乐视听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然后向学生介绍《雨打芭蕉》《欢乐歌》《老鼠娶亲》等民间乐曲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之前对其背景信息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专心倾听这些音乐作品,并注意乐曲的旋律、节奏、乐器声音等,在音乐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乐曲的演奏有更深刻的感知,增加对传统民间乐曲的理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蕴。在学生听完音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意象,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并比较不同版本的乐曲,体验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对音乐传达的影响。而后联系民间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与当地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乐曲的诞生、创作、当地民风民俗、人文环境等出发,逐步了解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点,并通过简单的故事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民俗根源,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倾听、鉴赏,使其在音乐教学中感悟民间传统文化,从而更加深入地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唱”之有音:传统唱腔,在声腔共鸣中深钻传统文化

“歌唱是一种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歌唱是音乐的本源和灵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歌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而为了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可以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指导学生使用传统唱腔歌唱歌曲,让学生在声腔共鸣中深钻传统文化,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歌唱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歌唱技巧;一方面让学生对传统唱腔有所了解,体验传统唱腔的字正腔圆、情感丰富和韵味深厚,感受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入,增强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例如,在教学《歌唱美丽的家乡》《彩云逐月》等歌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传统唱腔,在教学开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传统唱腔的特点,如字正腔圆、音律规范、情感丰富等,并播放有关传统唱腔的录音或视频片段,让学生亲耳倾听,观察、了解传统唱腔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唱腔的韵律和特色,并通过逐句演唱,向学生解释唱腔的技巧和要点,引导学生模仿。之后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唱腔的练习,每个小组可以有一名领唱的学生,其他学生作为合唱。在练习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更好地把握唱腔的节奏、音准和表达方式。在学生熟悉唱腔后,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加入声腔共鸣,使歌声更加饱满和生动,并通过口型练习、呼吸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声腔共鸣的技巧。随后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和旋律的文化含义,了解歌曲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特点和民俗风情,并通过讲解歌曲的背景故事、创作的意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带领学生在声腔共鸣中深钻、揭秘传统文化,感受传统唱腔的韵味和风趣,在音乐教学中树立学生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

六、“奏”之有章,乐器演绎,在动态乐感中体验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岁月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在音乐艺术领域,形成了各种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乐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传统乐器演奏乐曲,让学生在真实演奏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传统乐器的魅力,在动态乐感中体验文化特色。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乐器演奏,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简要介绍传统乐器的种类和特点,如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通过图片、录音或视频等方式,展示传统乐器的外形和演奏效果。然后教师可以挑选其中一件传统乐器进行演奏或利用多媒体播放其演奏《春江花月夜》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效果。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音域等要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一种传统乐器,分别演奏曲谱中的不同音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乐谱上标注的音符进行演奏,并注意控制音量、节奏和音调的准确性。在演奏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在学生分组演奏熟练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合奏演奏,教师担任指挥,引导学生按照乐谱的节奏和指示统一演奏。在合奏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和谐、协调和统一音色,让学生在动态乐感中感受传统乐器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生演奏完成后,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而针对其配合欠缺、不完美的地方,及时给予指正,同时播放其他传统乐器演奏《春江花月夜》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比较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乐器演奏的特点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乐器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范围,使其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和魅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渗透,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提升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了解、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谭文文. 初中音乐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探索与应用 [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 (03): 18-19.

[2]吴芳.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3, (22): 66-68.

[3]刘燕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音乐教学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3, (09): 91-93.

[4]陈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分析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 (02): 66-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