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前教育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钟亚丽
  
百家媒体号
2023年62期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五幼儿园

摘要: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并已进行很多研究分析。事实上,必须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往往更关注儿童身体健康,不重视心理健康。基于此,特以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学前儿童健康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优化路径

引言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通常指儿童的合理愿望与需要获得满足后,社会化与情绪等各方面所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受到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促使儿童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需注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以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不仅是儿童成长阶段的需求,还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需注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对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学前教育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儿童学前时期,他们处于意识的培养其,其具有很强的学习可塑性,在这个阶段,他们也呈现出心理的不成熟情况,很容易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阶段也是他们健康人格以及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时期,这就需要做好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人们教育意识的逐渐增加,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儿童培养健康的心理,这也是孩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也建立相关幼儿心理的研究机构和体系,但受到我国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影响,在进行学前儿童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对儿童心理与人格培养进行了忽视,并没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进行教育方法的研究和丰富。

2学前教育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路径

2.1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在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儿童的生理健康问题,还需要兼顾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素养的教育,致力于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的体魄以及具备良好的才艺技能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关键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全面和谐发展”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从而帮助儿童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2.2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关乎学前儿童的成长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人的成长发展中,学前儿童期是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不管是学习能力还是可塑性都相当高,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若教师自身性格暴躁,就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时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人生各个阶段。因此,不仅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而且要求他们了解有关的心理诊断以及心理咨询等多项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技能。同时,需要定期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培训,这样可以使教师了解丰富的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也可以使教师认识到怎样才能让幼儿获得健康的成长,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2.3积极开展趣味性强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常,学前儿童年龄到6岁左右,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经常表现出厌烦或者不感兴趣的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采用理论讲解的方法,而是应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积极开展有趣的活动,这样不仅符合儿童的天性,激发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而且可以实现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有些学前儿童缺乏耐力和专注力,在课堂上很难做到长时间集中学习注意力,非常好动,对于这些学前儿童,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手段来讲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故事,鼓励学前儿童主动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来扮演。就故事《丑小鸭》来讲,教师可以要求学前儿童扮演丑小鸭、白天鹅和农夫等角色,引导他们结合故事的内容展开对话,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活动充满兴趣,又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教育作用。此外,有些学前儿童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将他们划分成多个小组完成游戏,利用彼此之间的沟通与配合进行游戏,以建立适合学前儿童的课堂环境,这样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做“老鹰”,其他的组员做“小鸡”,开展游戏,这样的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团结合作学习。又如:教师可以设计“拔河比赛”,将班级儿童分成两个小组,要求他们在比赛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得比赛胜利,这样也可以培养儿童的团结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彼此配合,发挥出比赛的重要价值。

2.4家园共育的开展

学前儿童通常是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实现互相作用而成长起来的。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通常对周围环境有着较差的辨别力,而对成人的依赖性却较强,教育的作用通常表现在生活中各种人、事、物对儿童的影响上,并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首先,学前儿童的家长需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而教师也需注重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强化家园共育。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效果通常与家长的配合是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学校和家长双方进行共同努力,才能促使学前儿童实现健康成长。其次,健康教育者需注重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非是简单听,还需全身心投入,并对儿童诉说的方式、态度、内容专注倾听,属于儿童对教育者建立信任感的主要因素。当儿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教师时,教师需积极主动地倾听,并给予及时反馈,以促使儿童充分认识到教师在专心倾听,并实现良好沟通。只有教师在儿童的教育中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引导,才能促使幼儿心理实现健康发展。同时,相关调查显示,幼儿所表现的问题,通常来自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的教师需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明确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双方达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才能得到合理且科学的解决。另外,幼儿园还需注重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注重家庭教育氛围的创设,以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教育与影响,从而使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从观念与行动上,充分尊重儿童。

结语

综上所诉,学前儿童具有着其鲜明的年龄特点,其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情绪,对其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做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心理意识的形成,而想要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根据学前儿童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丰富,这样也是实现高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嫄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探析[J].学园,2021(25):170-171.

[2]相燕.3-6岁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都市家教,2021(1):250.

[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3):113-114.

[4]李佳宾.当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探析[J].速读,2022(1):6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