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初探
摘要:“小人物”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小说、散文和寓言中占有重要位置;“小人物”在作品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助推功能,通过对“小人物”的研究,可以发现“小人物”的人性光芒,也可以发现一些“小人物”的无知和麻木,对“小人物”的形象进行辨证的解读,从而对“小人物”产生足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多样性,对人生和命运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小人物”的形象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忽略了“小人物”意象,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小人物”形象进行科学思考的现状,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的教学为切入点,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促进教师和教师的多元思考,充实当今“小人物”的课堂教学,使“小人物”的形象得以更多地展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小人物”形象教学
一、引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学语文教科书都把重点放在英雄人物身上,老师们往往用“大人物”的形象来给学生们灌输美育,却忽视了“小人物”的教育内涵,也缺乏对“小人物”形象的解读和解读。但实际上,“小人物”的形象可以更好地概括人生,更接近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小人物”的意象,我们能看到一种人性中固有的“丑”,也能发掘出不同于人类的“真善美”,这样的“真善美”不但是真实的,更是闪耀着人类的光芒。所以,对“小人物”进行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小人物”这一艺术形象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小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全面、辨证的认识,对是非对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美学观点。初中阶段是学生是非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使其形成积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小人物”意象的教学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小人物”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意义,摒弃对“小人物”的成见,使之成为一种刻板的、黑白分明的思维定势。因此,本文试图找出中学语文课堂上“小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完善初中“小人物”意象的教学。
二、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 154 篇文章,其中涉及“小人物”形象的篇目共 33篇,约占总篇目的 22%,由此可见,“小人物”形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还是比较大的,值得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小人物”形象教学的时间分配比较少,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小人物”形象在初中语文选篇中的数量并不在少数,甚至占到了总篇目的22%,但是实际在“小人物”形象教学中所分配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没有给到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小人物”形象。近30%的学生表示从不关注“小人物”形象,仅有约 6%的学生经常关注“小人物”形象,将近一半的学生觉得“小人物”形象教学的课堂太过枯燥,认为教师 “小人物”形象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三、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人物”形象课堂教学缺少生机活力
一个语言课堂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小人物”的教学情境也应当是这样。然而,目前“小人物”的课堂还是太死板了,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力。初中语文“小人物”教学中,教师的授课缺乏热情,对“小人物”的形象进行刻板的阐释,已无法满足初中生对于“小人物”课堂的期望,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时期,迫切需要新鲜有趣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心理期望,所以,老师要通过激发自己与学生的感情,创新“小人物”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对于“小人物”意象的课堂的期望。在现实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小人物”意象教学缺乏某种互动性,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小人物”形象的灌输式教学,从表情、语言、动作等方面机械地进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小人物”的形象进行剖析,再加上老师死板的教学方式,学生机械的学习,最后就形成了这种几乎没有互动,没有交流的语言课堂。
(二)对“小人物”形象内涵挖掘不够
目前,大部分老师对“小人物”的教学还只是浅层次的认识,中学的语文课始终把“小人物”的描述和剖析出来,把重点放在“小人物”的外表、表情、动作上;对“小人物”进行了言语、心理等方面的描述,却没有深入地去发掘“小人物”这一意象的深层含义,从而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文艺创作中,“小人物”常常与“大主题”相对应,甚至连那些“小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可以被取代的,也不会是无足轻重的,作家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必然是有其深意的,也许是想借“小人物”来嘲讽某些人,也许是一种社会风尚,也许是一种对这个年代的阴暗面的反思,也许是用“小人物”来彰显人类的光芒。比如《老王》里的黄包车老王,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对“我”一家非常关心,但因为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我”不得不和老王疏远,所以才会给老王一些帮助,描写了乱世里每个人的恐慌,却也刻画了底层人民的温暖和关心。
(三)教师忽视学生对“小人物”的共情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与“小人物”之间的思想交流,很多老师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仍然将“小人物”的形象定位于怎样让学生迅速得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同理心培养,学生只知道接受老师给他们的感情,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老师要明白,只有学生具有更强的共情能力,才能更好地共情“小人物”,才能真正了解“小人物”,才能让他们的语文素质得到提升,成绩也会随之提升。其次,目前的教师与学生对于“小人物”的分析大多依赖于“感受”,缺乏对“大人物”的全面、理性的分析与阐释;如果你向学生询问“小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答案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不是正面的,就是消极的;而从正面和反面对“小人物”进行剖析的却不多。
四、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
(一)以活动促探究,创新“小人物”形象的课堂教学实践
“活动教学法是以主题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要使“小人物”形象在课堂上变得鲜活起来,除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景外,开展适宜的语言学习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活动;要激发学生对“小人物”的兴趣,使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要对“小人物”的形象进行探索,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小人物”的形象进行创新,要发掘“小人物”在课堂教学中的新的可能。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合作,开设“小人物”的专题课程,让学生扮演“小人物”,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尽量把“小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征都写进去,也可以从“小人物”的角度来评价“小人物”,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小人物”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可以让学生去采访“小人物”,亲身体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把他们的经历编成新闻,互相交流、共享,在培养学生对“小人物”的理解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小人物”的普通和艰难。
(二)关注文章细节,深度挖掘“小人物”形象内涵
教师和学生在对“小人物”形象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就必须从微观着手,对文章中的细节进行细致的把握,对“小人物”的形象进行深刻的品味。就拿七年级下册《台阶》来说,有好几个细节描写,开头一句就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总”字设计得很巧妙,在乡村,阶梯的高度代表了身份的高低,爸爸一直认为自己家的阶梯很矮;这就意味着,他的父亲,始终认为自己的身份卑微,这也是他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淳朴。“我给他倒了一桶泥巴,木桶里有一层沙子。”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双腿上沾满了大量的沙土,这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干出来的,这是他这些年来辛苦劳作的结果,也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农夫的沉稳和坚毅。“他坐在高处,跟别人打招呼,有点不习惯。”父亲的不安,是因为他缺乏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认可,他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忽然身居高位,与他的地位并不相称。在文中的各个细节中,我们能够认识到父亲这个人物,体会到他的自卑和敏感、勤劳和踏实,体会到下层劳苦大众的艰辛。
(三)联系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共情能力
小说中“小人物”这一形象,是作家对人生的观照,也是社会生活的另一种形态,所以,要真正体会到“小人物”,就离不开现实的现实生活。由于美来自于生活,因此,对“小人物”进行形象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对“小人物”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剖析,学会分辨善恶,发现美,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向美靠拢,引导学生向美好幸福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对“小人物”进行教育的终极目标。举个例子,在上七年级下册《台阶》这一课时,作者的父亲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一生勤勤恳恳,勤勤恳恳,为人忠厚,即使用自己的努力建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阶梯,但当他走上更高的阶梯时,还是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错,但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突然被提拔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这让他很不舒服。相反,他越坐越低,他就越是自卑,越是敏感,这让他很不舒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将来更好的生活。同时,针对爸爸自卑、敏感的一面,老师可以问一句:假如你是爸爸的亲戚,你该如何开导爸爸?如果你遇到了不自信、敏感的状况,你该如何应对。你会怎么安慰自己?以“小人物”为纽带,把“小人物”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小人物”的认同感,又可以使他们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更好地发挥“小人物”的作用。
五、结语
“小人物”以其特殊的方式展现着不一样的美与丑,在美与丑碰撞交融的过程中挖掘“小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师生在不断探索“小人物”形象深刻内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习“小人物”形象的科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访谈调查,对当下的初中语文“小人物”形象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以活动促探究,创新“小人物”形象的课堂教学实践,关注文章细节,深度挖掘“小人物”形象内涵,联系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共情能力。希望能够丰富当前初中语文“小人物”形象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小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完善,通过“小人物”形象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田雨薇.浅谈中俄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J].才智,2014(05):261.
[2]张婷婷.高中语文小人物形象审美教学问题的研究——以《祝福》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2):59-61.
[3]陶承林.“胡屠户”其实不是“糊涂户”——《范进中举》小人物形象美学分析[J].汉字文化,2022(03):177-178.
[4]袁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上),2021(0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