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寻次品之谜——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案例分析

张晓东
  
百家媒体号
2023年70期
云南省楚雄市三街镇中心小学 675017

一、案例背景

“找次品”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不仅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问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帮助他们逐步发现找次品的策略,并理解这一策略背后的数学原理。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还能够培养起优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

在课前,老师带着笑容对学生们说:“我们先来玩个‘找不同’的小游戏,看看谁能最快找出两幅相似图片中的不同之处!”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仔细比对,争相抢答。游戏过后,老师拿出一批外观一模一样的口香糖,神秘地说:“这里面有一瓶口香糖比较特别,它的重量比其他的轻,你们能帮我找出来吗?”学生们好奇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老师微笑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次品。我们将使用天平作为工具,通过它的平衡原理来找出这瓶特殊的口香糖。现在,你们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这种师生互动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感知(“3”中找“1”。)

老师拿出三瓶口香糖,对学生们说:“如果这三瓶中有一瓶比较轻,你们觉得要称几次才能准确找出这瓶次品呢?”学生们开始思考,有的小声讨论,有的皱眉思索。

老师看到学生们陷入沉思,便提示道:“你们猜猜,如果随机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可能会看到什么?”小明举手答道:“如果天平平衡,那说明轻的那瓶就是没称的那瓶;如果不平衡,轻的那端就是次品。”

“非常好!”老师赞扬道,“那么,谁愿意来演示一下,如果我们只称一次,该如何操作?”小红自告奋勇地上前,按照小明的方法进行了演示,果然准确地找出了次品。

全班学生为小红鼓掌,老师也满意地点点头:“现在,大家一起按照小红的方法来做一遍,并复述她的步骤。”学生们纷纷动手,一边操作一边复述,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这样的互动演示,学生们对“找次品”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

(三)尝试“找次品”(“5”中找“1”)

老师微笑着对学生们说:“现在,我们把问题升级一下。如果有5瓶口香糖,其中一瓶比较轻,你们认为至少需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这瓶次品呢?”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大家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尝试找出解决方案。”老师鼓励道。学生们立刻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互相交流着想法。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汇报:“我们可以通过两次称重找出次品。首先,我们可以将5瓶口香糖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有次品;如果平衡,说明次品就是没称的那一瓶。”说完,他上前演示了自己的方法。

老师点头表示肯定,并板书了学生的方法。“但是,”老师话锋一转,“我们是否能在一次称重中‘保证’找出次品呢?”学生们陷入沉思,纷纷摇头。

“所以,”老师总结道,“在考虑问题时,我们要做最坏打算,这样才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们对比了几种方案,发现了最优方案的特点。

最后,老师提出新的问题:“你们认为最优方案是否总是将待测物体分成3份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疑问和期待结束了这节课。

(四)自主探究,发现“找次品”的最优策略。(“9”中找“1”)

老师将9个小皮球放在桌子上,对学生们说:“现在我们要在9个小皮球中找到一个比较重的次品,你们认为至少需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呢?”学生们看着桌上的小皮球,脸上露出思考的表情。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通过实际操作来找出答案。”老师鼓励学生们动手尝试。学生们纷纷开始动手,有的两两称重,有的则尝试其他方法。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找到了一个方法,只需要称两次就能找出次品。”说完,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方法,即将9个小皮球分成3组,先称两组,如果平衡,则次品在第三组;如果不平衡,则次品在较重的一组。接着再将这组小皮球分成3份,进行一次称重,就能准确找出次品。

老师听后点头称赞:“很好,你的方法非常巧妙。通过对比不同方法,我们发现至少需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你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物品分成3份。那么,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呢?”

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认为适用,有的则持怀疑态度。老师笑着说:“质疑是科学的精神。那我们来对比一下不同分法,看看哪种分法最具优势。”

经过讨论和对比,学生们发现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优策略。老师又通过8瓶的例子,引出了“尽量平均分成3份”的概念。

最后,老师总结道:“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希望大家继续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在数学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解决“10”“15”中找“1”的问题。

老师提出新问题:“如果有10个小皮球,其中一个比较轻,是次品,我们至少需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呢?”

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思考中。不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需要称3次。”

老师追问:“为什么是3次?你是如何运用我们之前学到的最优策略来得出这个答案的?”

学生解释:“我先将10个小皮球分成3组,3、3、4这样分。先称两组各3个的,如果平衡,那么次品就在剩下的4个里。然后再用最优策略,将这4个分成2组继续称,这样总共需要称3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老师点头称赞:“很好,你成功地运用了我们之前学到的最优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你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找次品的策略和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等活动,学生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培养了优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和技能。同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发现策略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将找次品的策略应用到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总的来说,本节课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找次品的策略和方法,并培养了优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继续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