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
——以“探索黄豆的奥秘”为例
【摘要】以“探索黄豆的奥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多学科融合情境,开展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设计操作活动与创造性生物作业,学生可以不断扩充跨学科知识储备,激发生物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生物;跨学科实践;项目式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学习主题,跨学科实践是落实五育并举、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
生物学贴近学生生活,本身就是融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跨学科教学的应用上具有天然优势。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学科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研究价值、一线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等理论层次,鲜有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笔者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绿色植物的一生”章节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家、校、社协同的教学实践。
一 制定跨学科实践活动目标
立足学情,聚焦学生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制定学习目标:1.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黄豆种子萌发的条件,拍照记录黄豆萌发的过程,并计算种子出芽率,提升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科学推理等实践技能。2.通过解剖和对比黄豆种子和豆芽的结构,绘制种子和豆芽的结构图,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观。3.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设计对照实验,探究影响豆苗生长的因素,培养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4.结合生活经验,制作以黄豆为原料的美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劳动素养。5.结合物质循环和发酵技术相关知识,设计和制作将豆渣变废为宝的方案,培养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责任担当。
二 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
实行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指导兴趣小组查阅资料,设计,修改和完善学习主题的探究方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设计了跨学科实践活动表1。
三 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
1.探究黄豆种子的萌发条件
济南版八年级(上)“种子的萌发”一节中,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等外部条件。学生查阅资料,本探究活动中设计了光、豆子陈旧两个变量。实验结果:陈豆子在见光条件下出芽率44.66%,黑暗条件下出芽率43.59%;新豆子(从卖豆芽店购买)在见光条件下出芽率99.5%,黑暗条件下出芽率99.1%。得出结论:从豆芽店购买的新黄豆出芽率高,几乎都可以正常发芽;见光条件与黑暗条件出芽率差别不明显;黑暗条件下菜豆萌发后比见光条件下长势好。
2.解剖黄豆种子和豆芽
济南版八年级(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节中,学生已经学会解剖和观察种子的方法,本探究活动中学生继续解剖和观察黄豆种子和豆芽的结构,并进行对照,拍照和作图,有助于理解“胚是植物体的幼体”,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种子的结构与豆芽的结构是相对应的。
3.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豆苗
济南版八年级(上)“根的结构与功能”一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认识到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水培豆苗的基本条件,设计了水培工具、营养液两个变量。甲装置泡沫盒里放置浸水的海绵,乙装置放适量水的蒸屉,两个装置放置适量浸泡10小时的黄豆种子,观察豆苗生长过程。黄豆种子萌发后第三天,将适量豆芽转移到丙丁两个水培筐里。丙装置的清水中滴加5滴植物综合营养液,丁装置不做处理。结果发现:甲装置豆苗根扎向海绵内部,凌乱,胚轴弯曲;乙装置豆苗的根延伸到水中,根系发达,豆苗整齐,胚轴直立,长势更好;丙与丁装置豆苗形态一致,丙装置长势更好。得出结论:水培豆苗适合选择有孔的装置,且营养液有助于豆苗的生长。学生通过拍照记录了黄豆种子从萌发到发育成豆苗的整个过程,加深理解了“胚是植物体的幼体”的生命观念。
4. 制作以黄豆为原料的美食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全球。学生查阅资料,走访早市、早餐店、豆腐店、豆芽店、豆油加工厂等。根据自己兴趣,创作了丰富多样的“豆文化美食”,体验了积极劳动的快乐,享受了劳动成果,养成了健康生活的意识。创作的美食类型主要有炒豆芽、炖豆腐、家常臭豆腐、豆浆、豆腐脑、豆渣饼、油炸豆渣丸子等等,还有同学设计了制作豆油工艺的手抄报。
5. 设计将豆渣变废为宝的方案
豆渣作为营养丰富的美食残渣,如何有效利用呢?参考生态农业、物质循环等基础知识,学生查阅资料,设计自己的“变废为宝”方案。方案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用豆渣堆肥。学生们尝试了固体堆肥和液体堆肥。二是学习了豆渣发酵成饲料的方法。三是用豆渣做菌菇培养基。有同学还制作了“豆渣的妙用”手抄报。
四 总结跨学科实践活动
该实践活动以生物学知识为依托,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美学、工程等学科知识,渗透劳动教育。活动结束后,兴趣小组通过制作手抄报、撰写活动总结等方式反馈本次活动成果,举行成果分享会。兴趣小组在反思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发现黄豆萌发和水培豆苗过程中对光特别敏感,换水或者喷水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暴露时间。
笔者将生物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让学生学思劳结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孙蕾.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实践[J].生物学教学,2023(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