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思政”视域下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三段式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研究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是高等教育的“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高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与本科生培养模式相比,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理工科研究生学制大多是三年制,课堂教学集中在第一学年,而第二和第三学年主要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本文围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老师相互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至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段式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此“课程思政”的概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1]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大部分精力还是围绕本科生教育教学过程展开的,对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育相对薄弱。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来看,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广大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任务。近十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在5.5%左右。截止202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总培养规模已经超过万人,创历史新高。然而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小班授课和导师负责制,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时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需求、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培养的关注不足,因此,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也从原来的重专业轻德育逐步转变为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2-3]
与本科生培养相比,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培养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学好、学精专业课的基础上,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入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可以稳固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初心和决心,使学生能亲身践行所学的思政理论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法治观和道德观,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在“育人”,而非“思政”,思政只是手段,而育人才是目标。当代研究生,特别是工科研究生身上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有朝气、好学上进、逻辑性强,愿意为科研工作投入时间和精力,是可以信任的有前途的一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高度重视专业学习与技术技能的发展,部分学校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中也更为看重技能性和实操性,容易出现重实践而轻理论,重专业而轻思想教育的倾向。这就是导致部分工科研究生在面对多远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现象和网络咨询的时候,缺乏系统的思辨能力,遇到问题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历史的维度、全局的广度去分析。因此,加强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历史观、系统思维和全球视野,引导他们成长为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富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的共同目标。[4-5]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研究生的学制大多数是三年制(少数为两年或两年半),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由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环节构成。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应该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因此就需要形成“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三部分相关教育者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协同创新,同向同行,共同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1 “三段式”研究生课程思政培养模块的建立
针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特殊性,围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提如下“三段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在三年的研究生培养中,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浸润,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渗透相关领域的课程思政元素,达到从“入耳”到走心的目的;在第二年的实践环节,由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品德把关,求真务实,越挫越勇,在科研的失败中学会总结完善并且强大自我,并根据实验需求制定对学生的要求,推动学生逐步前进,完善自我;第三年论文撰写总结阶段,不仅要指导学生知道所做课题的意义,还要知道其社会价值,并从中找到方向,投身相关工作中。
2.2 理论学习阶段:构建“有德”的思政模块,设计“有料”的课程内容。
研究生培养的第一年主要是理论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该阶段,主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是授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即围绕“课程思政模块”展开。在完成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首要任务下,通过线下知识的传授、线上媒体资源整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等途径,构建“有德”的课程板块,设计“有料”的课程内容,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传递给学生。例如《材料科学与基础》专业课的建设中,通过讲解“材料的缺陷”内容,为学生树立自信,利用缺陷发光发热,接受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建立时代担当树立文化自信;在介绍超导材料相关知识可以介绍我国超导超人赵忠贤的故事,传达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不拔、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
2.3 实验探索阶段:开展“有温度”的组会汇报,建立“有成效”的科技资讯思政教育。
在经过一年的专业知识培养后,研究生开始进入科研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这一阶段也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该阶段研究生既要可以灵活应用第一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要对科研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并能以论文形式对所研究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高度概括。我国是材料大国,但并不是材料强国,身为材料人,我们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研素养。除此之外,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培养研究生具有强大的内心,让他们深知实验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是在无数次失败试验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一次的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研究生越挫越勇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也是步入社会后必备的宝贵品质。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给体即“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是研究生在培养环节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导师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对学生课题的背景和意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还要有社会价值的输出。而在平时的工作汇报中,亦可适当的加入一些国内外实时的科研资讯,关注科研动态以及社会需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2.4 归纳总结阶段:撰写“有证据”的学术论文,实现“有诚信”的科研体验。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科研素质以及能力培养外,还要特别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阶段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此阶段研究生导师要监督研究生论文的撰写做到有理有据有底线,坚决拒绝学术造假,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呈现最真实的实验数据。通过研究生课题的研究,学会对课题的研究、质疑、分析、总结全过程。在给出总结性的结论后,还要分析研究生所做课题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现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践行时代担当,履行社会责任。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授课老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共同协作,环环相扣,将研究生思想政教育浸润至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实验中,融入论文撰写中,融入社会实践中,实现研究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此建立一套完整的三阶段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体系,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2016-12-09.
[2]白晓辉,刘存良,刘海涌,“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元素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年21卷21期
[3]于耀光,张小雨,都娟娟,“功能材料研究生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3年4月40卷第2期
[4]朱秋晨,白骅,“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证实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24卷
[5]缪小进,武美萍,马成龙,王全龙,“基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新业态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12月第49期
作者介绍:
李旺(1991-),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
陈哲(1993-),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讲师;
陈飞(1990-),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讲师;
杨雯(1982-),女,山东泰安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
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G2023082)
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2023012、JG20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