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二胡曲《雪山魂塑》的演奏技巧及音乐特色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二胡曲的创作和演奏技巧都逐渐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刘文金先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雪山魂塑》一曲就极具代表性,该作品描绘了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战、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作品特点鲜明,快板旋律激昂、催人奋进,慢板抒情优美、富有画面感。并运用了大量的二胡演奏技巧,既丰富了作品表现力 ,又使听众耳目一新,同时提高了二胡这件乐器对音乐的塑造能力。本论文基于笔者自身的演奏实践以及对作品感情的理解,旨从《雪山魂塑》的创作背景、演奏技巧、音乐特色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分析总结该作品,给予读者对《雪山魂塑 》一曲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可为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进一步提供发挥空间。
关键词:《雪山魂塑》;创作背景;音乐特色;演奏技巧
一、《雪山魂塑》的创作背景
《雪山魂塑》是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一部带有音画性质的单乐章二胡协奏曲,原名《雪山情怀》,是作曲家为纪念红军长征 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2007年,在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金钟奖民乐比赛中,《雪山情怀》被定为二胡决赛的指定曲目,同时 将该作品改名为《雪山魂塑》。作品运用江西山歌的音调,通过刻画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表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也歌颂了红军战士敢于牺牲、不惧挑战的长征精神。全曲共分为四个乐段:征途、雪山、战友、朝霞。征途乐段表现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伟大革命精神,也刻画了红军战士对长征乐观自信的积极形象。乐段整体速度较快,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以及附点节奏,进行曲色彩充斥整个段落,表现出红军战士步履紧促、前赴后继的长征状态。雪山乐段主要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时的恶劣条件,以及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失信心与希望,坚信长征会胜利的乐观精神。战友乐段抒情优美,战士们同敌忾、共患难,一起面对生死、相互扶持,表现了红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朝霞乐段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朝霞象征希望。乐段中通过引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主题,将思想进一步升华,也代表着红军战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长征的胜利。最后尾声是一处华彩乐段,快速密集的快弓再一次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并将整首作品的气氛推向高潮。全曲宏伟雄壮,使听众深刻感受到当下辛福生活是无数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用生命换来的,这一历史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铭记于心,作者通过铿锵有力的音符和坚定不移的节奏来告诉每一位听众什么才是真正的铁血军魂!
二、《雪山魂塑》的演奏技巧
(一)节奏型曲调的演奏
节奏型曲调一般指作品中节奏特点非常明显的段落,使用大量常用节奏型,速度一般较快。如作品中的征途乐段就是典型的节奏型曲调,节奏特点鲜明、音符短促有力,主要用来表现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前赴后继的英勇神态。在演奏该乐段时,首先左手方面落指应迅速,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应突出骨干音的音头并加强骨干音揉弦的幅度与力度。乐段整体应加快揉弦频率,应采用滚揉与压揉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行军时的紧张气氛,同时表现一种斗志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虽然乐段整体音符时值较短,但注意揉弦时不可以一带而过,努力做到音符不停,揉弦不止。其次右手方面,运弓需要干净利索,对于骨干音的演奏需要紧密配合左手,加强骨干音的音头,突出进行曲的节奏特点。对于音头的控制要适当合理,从弓子的贴弦和运弓的速度入手。运弓部位以小臂连手为主,对于个别长音用以大臂,做出明显强弱对比。加大弓毛的贴弦,注意十六分音符的颗粒性,适度调节弓压避免噪音。
对于快弓的部分,演奏时应做到松肩垂肘、小臂要连手演奏,注意推拉弓力度的统一,避免发力过于单独依赖手腕而忽略小臂,不论在力度还是灵敏度方面小臂的特点都比较居中。如果仅仅依赖手腕演奏快弓,容易产生音色不统一、颗粒性不强、右手发酸等弊端。“松肩垂肘力量下传,借助大臂与琴弓的自然重力,使小臂形成惯性摆动,将重力和动力直传到手。”合理运用右手的重力,使重力转化为推拉的动力来进行运弓。注意给每一组音符的第一个音加重音,这样既可以使节奏更加鲜明,也可以稳住节奏避免渐快或减慢。演奏时根据音乐的整体走势来做出强弱变化,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与戏剧性。
(二)抒情性曲调的演奏
与节奏型曲调相比较,抒情性曲调多为作品中的慢板抒情段落,如心声与战友两个乐段。乐段整体速度较慢,主要表现红军战士的心声以及战友间关心互助的感情。首先左手方面,注意音符的揉弦,不可与节奏型曲调的手法相同,应该以滚揉为主,放慢揉弦频率,加大揉弦幅度,揉弦时间应与音符的时值统一,注意揉弦的连贯性。换把也需要注意,由于整体曲调较慢,在换把时应注意左手手腕的提带和下沉动作,注意左手放松虎口,做到有过程的换把,避免跳把,根据情况可以在部分换把时加入一点滑音。右手的运弓方面,应该加入大臂的动作,起奏时大臂控制,起奏速度要慢,避免直出直入,因为在抒情性的曲调中,乐句之间的交替需要通过强弱对比来进行体现,直出直入或流水账式的运弓会过早运用掉一部分弓长,没有足够的弓长,演奏时很难做出对比,因此应用大臂控制起奏,大臂“引而不发”,大臂的控制使得运弓时起奏慢,使用的弓长少,把剩余的弓长通过小臂带手而后发出。“乐音时值长短和轻重变化,都离不开在运弓时对弓速、弓长的控制、对弓压的调节和对弓位的调整。”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慢长弓与快弓的演奏方式,切记不可一概而论。
大臂的控制应该在音符的时值内,例如一个四分音符,演奏一拍,我们应该控制半拍,而前半拍所用的弓长可能控制在整个弓长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半拍可以用四分之三的弓长来完成,为了在相同时间内用完3倍长的弓长,接下来的运弓肯定需要提速,但提速不等于突快,要做到自然渐快。通过上述操作,渐强渐弱也比较容易做出。渐强渐弱间的对比与旋律的起伏使得乐句的更替也会更加明显,抒情性曲调的演奏也会游刃有余。作为一名演奏者应该努力做到根据作品合理改变运弓方式,尽可能多的掌握不同的演奏手段,方可以大大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三)三连音、双弦演奏及快速换弦的演奏技巧
在《雪山魂塑》这首作品中作者大量运用三连音音型,不论用于表现红军前进的步伐上,还是作为乐句间连接的过度,都运用的恰到好处,这也是源于三连音自身的特点。而在演奏三连音这个节奏型时我们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演奏三连音时要保证三个音符时值的平均,再次是注意三个音的强弱关系,一强两弱,注意第一个音符力度加强。最后应该注意三连音的运弓特点,第一弓长且强,第二弓相对短且弱,第三弓要注意回弓且为下一拍做准备。如果弓长没有变化,音的强弱变化会不明显,演奏时的回弓是非常重要的,要立刻恢复起弓时的运弓位置,否则会导致运弓不流畅,限制音乐的表现力。
双弦演奏在该作品中的运用也非常成功。对于现代创作的二胡作品来说,这一技巧并不少见,大多用于渲染紧张气氛。由于二胡自身是单旋律乐器,所以在某些表现力方面不如和声乐器,双弦的运用可以丰富二胡的表现力。演奏时重点在与右手,右手持弓有所变化,在弓毛贴紧内弦的同时弓杆贴住外弦,演奏时双弦同时发音,当然外弦多以噪音为主。在演奏该作品中的双弦技巧时,弓毛弓杆同时压紧内外两弦,抖弓时尽量做到细且紧密。
快速换弦在《雪山魂塑》中也运用广泛,大多运用于节奏型曲调中,也是起到烘托紧张氛围的作用。快速换弦需要在慢速练习的基础上掌握,这个技巧非常考验演奏者两手的配合能力。换弦时重点在于右手,里外换弦不是简单的弓毛的勾与放,在快速进的情况下需要加入右手手腕的动作,演奏时需要放松手腕,右手手腕与手指协调配合,整只手像是在做画圆的动作。首先放慢速度,注意两只手的配合,一音一弓,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提速,最后达到正常演奏的水平,努力做到快而不乱,换弦干净没有杂音,音符要清晰,颗粒度明显。
三、《雪山魂塑》的音乐特色
(一)民歌素材的引用
《雪山魂塑》中对民歌素材的引用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战友乐段,该乐段的副标题为“梦中的情思”。先是通过二胡缓缓的几次拨弦,将上一乐段营造的紧张气氛打破,平缓听众的情绪,紧接着伴奏声部开始引出《十送红军》的主题,与二胡声部的副旋律相互交织呼应,舒缓的旋律将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主要刻画了红军战士们“梦回故乡”“亲人送离”的场景,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十送红军》的主题与二胡声部相互浮现,在听众的脑海中营造出十送红军的不舍画面,整体情感十分动人。
再一处引用民歌的段落是在朝霞乐段,先是通过三个乐句进行过度,三个乐句均为由三连音构成,以音阶的模进为主,且三个乐句的力度逐级增强,当力度达到最强时引出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主题,刘文金先生将主题交给了伴奏乐队,在乐队演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主题时,二胡则以华彩变奏式的音型灵巧穿插其中,与其应和。作曲家这一巧妙的创作手法不仅回避了二胡这件乐器的局限性,而且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气氛,将整首作品推向高潮。另外,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寓意着红军战士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他,给予听众无比亲切之感,象征着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胜利前景。紧接着二胡与乐队的角色又悄然转换,二胡声部通过一系列“双音”、“三连音”的演奏将整首作品推向高潮。二胡单独在此演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主题句的变奏,将气氛带领至最高点,音乐充满悲痛与伤感,并夹杂着对牺牲战友的怀念之情,同时又充满希望。
(二)乐段音乐间的衔接
《雪山魂塑》具有叙事性的特点,以音乐为语言带领听众回顾这段历史。四个乐段的衔接流畅自然,快板与慢板交替穿插,旋律起伏明显,前一乐段往往为后一乐段做好铺垫。有的乐段之间是通过过渡乐句加以连接,比如在雪山乐段的最后通过大量的抖弓、双弦、将全曲的气氛烘托起来,再一次提起听众的内心,紧接着在下一乐段开始处,作者巧妙运用二胡的拨弦,使之前紧张的气氛得以平息,二胡清脆的拨弦好像洞中滴下的水滴,一下将听众带入战士们的梦乡,紧接着便是战友乐段。刘文金先生该作品的架构得体自然,在每段结束时有会留下伏笔,让听众好奇接下来的故事。在战友乐段结束后,伴奏声部通过一段辉煌光明的音乐引出了作品的最后一个乐同时也寓意着红军长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刘文金先生将这段悲壮历史以音乐的形式告诉每一位中华儿女。
四、《雪山魂塑》的视听转换
视听转换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通过视觉所见在大脑中形成听觉之响,第二是通过听觉所闻在大脑中形成视觉之图,《雪山魂塑》的视听转换属于第二种类型。该作品是献给长征将士的音画,运用音乐做为语言,可以让每一位听众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笔者认为这是该作品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该作品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所在。纵观二胡作品的创作历程,能像《雪山魂塑》这样塑造出画面感作品为数不多,就像在雪山乐段中的“跋涉”、“寒风瑟瑟”两个小乐段的刻画十分真实。在“跋涉”乐段中,三连音是主要节奏型加上内外弦八度的连续模进,刻画出红军战士过雪山时的艰难。八度音型反复向上模进,演奏时音符一定要干净利索,就好像红军战士们在茫茫雪山中上下攀爬,步履维艰,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寒风瑟瑟”乐段中,左手的琶音与右手紧密的抖弓相结合,描绘出雪山上漫天冰雪、寒风刺骨的恶劣气候条件,犹如阵阵寒风向战士们呼啸而来。
在雪山乐段的最后一个小乐段中,通过运用“双弦”的演奏技巧,来刻画出恶劣气候的无情,也表现出红军战士在如此恶劣条件下仍不失信心与希望,坚信革命必然成功的乐观精神。演奏时左手在上中下三个把位来回跑动,右手的快速抖弓应做到清晰且带有颗粒性,弓毛贴紧里弦,弓杆压紧外弦,产生一种狂风呼啸的紧张气氛。通过刻画气候的无情,进一步体现红军战士之间战友情的宝贵,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战友乐段打下了基础。
结 语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要。《雪山魂塑》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在拓展二胡作品题材类型的同时还丰富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刘文金先生以音乐为语言,通过个性化演奏技巧的使用与听众自身想象力相互融合,进而转化为一种视觉上的冲突与震撼,直击每位听众的内心,让人无不动容。向听众展示了什么是长征精神,什么是铁血军魂,向听众展示了红军长征胜利的艰难与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展示了红军战士的那份爱国热情!
笔者在练习这首作品时花费大量时间来揣摩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雪山魂塑》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人文思想的呈现新颖独特,是现代二胡作品创作中非常优秀的代表作,把巍巍雪山上傲然屹立的铁血军魂,永远的铭刻在人类历史上,永远牢记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中!、
参考文献
[1]刘海娇.论刘文金《雪山魂塑》的创作与演奏技法特征[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8
[2]居文郁.试论二胡运弓的基本原理[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1(7-16)
[3]李少君.论刘文金先生《雪山魂塑》的创作、演奏特点及其艺术表现[D].天津音乐学院,2014
[4]刘长福.二胡弓法技巧性应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1(78-81)
[5]林俊卿.二胡运弓的音色、力度及其艺术应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7,1(47-49)
[6]杨亮.二胡曲《雪山魂塑》赏析[J].艺术教育,2014, 11(112-113)
[7]谭蔚.刘文金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的分析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8]段超.谈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中的音乐形象塑造[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1997.03-) 男 山东滨州人 汉族 研究方向:二胡演奏、二胡教学 助教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