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加恒
  
百家媒体号
2023年48期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253000

摘要: 新课改强调,要将“唯物史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规律、发展进程等展开阐释,以实现培养学生人文、文化素养等目标。鉴于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应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从增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着手,以实现学生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入手,对“唯物史观”概念及“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实践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 唯物史观;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前言: 核心素养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展现,是学生经由学科知识学习逐步形成的价值理念、理念以及品格修养,对学生成长、发展存在积极影响。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发展规律的方法论与历史观,从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层面分析,是持续深入的,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唯物史观”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利用“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与方法,才可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期间,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可客观、科学地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学习。

一、唯物史观的内涵和要求

“唯物史观”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理论,为解释人类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其含有责任伦理与信念。经由“唯物史观”,可使人们透过历史表现认识其本质。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构建历史主干知识为历史学最基础的知识框架。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教学实践中,需引导学生对“唯物史观”观点、方法进行了解、学习;第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第三,教授学生自觉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习以及处理实际历史问题的指导理念,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1]。

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物质、意识间关系,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可清晰了解到人类社会物质的前提以及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而物质世界则为上述劳动形成的基础。除此之外,人类社会阶级,包含文化、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等,均以经济基础作为依据。由此可以看出,从“唯物论”角度认知历史,即从经济、生产力发展状况层面对历史展开研究,对人类各阶段、各层面发展、变化状况予以了解。如欧洲步入资本主义时代时,人类科技的进步促使生产力迅速提升,从而造成文化、社会、政治等层面均产生极大改变。因此,工业革命在各国兴起时,同时也为各国创建、健全资本主义制度时。例如1861年沙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上述均是在生产力得到迅速提升基础上,物质基础极大丰富,从而为本国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健全给予支持。

(二)基于唯物史观,科学处理教材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一般是和课程标准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在传授历史知识期间,教师也应对“唯物史观”等理论予以利用。如可通过“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对“春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历程、形势展开分析,了解该历史阶段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此基础上,可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该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经济结构的改变,最终造成的结果即井田制、分封制逐步瓦解,为从根本上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各国均在积极改革。特别在思想层面,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社会整体进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唯物史观”中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形成的,实践中并未对某个人在历史中的价值、作用给予否定,而是规避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出现。从本质而言,历史即由多个人物互相交织、穿插形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也为历史教学中的关键组成。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尽量维持客观的意识,对其功过展开客观的分析、评价,如秦始皇有大功也有大过,换而言之,即在实践过程中将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等均进行统一,以辩证态度分析问题,如此,不仅有助于从历史人物中发掘精神价值、教育内涵,且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积极影响[2]。

(三)基于唯物史观,审视历史发展结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的“唯物史观”指导,致使该部分学生不会以发展、联系的视角看待问题,特别在研究历史事件期间,无法从内因、外因等诸多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如对于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失败原因有许多,内部原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致使自身发展受限,加之清政府贪腐成风、农民起义,造成清政府无法抵御英国的侵略,而外因则为英国已然完成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具备先进的武器装备,发展速度极快,从而致使两国间差距逐步增大,内外因素结合致使中国鸦片战争战败。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学习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将国内外状况联系起来,即可以客观态度对重大事件的发展、变化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如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等。

(四)应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具体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矛盾分析法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存在积极影响。如在长城修建问题上,一直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长城修建过于劳民伤财,并且在抵御外族入侵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一些人认为,长城修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罪在当下,却利在千秋,其有效地保护了农耕民族。对于此类问题,要以客观、公众、合理、结合实际状况的层面进行分析、理解。纵观我国发展史,仅有西晋、北宋、南宋因外族入侵而灭亡,其他王朝多亡于国内动乱,从本质来讲,西晋也是因国内动乱而灭亡的。由此可以看出,两宋因无长城的抵御被外族攻陷、灭亡。在长城修建期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损耗,但其在抵御外族侵略方面发挥的作用确实无比巨大的。尤其在西汉初年,长城抵御外族侵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文景之治一直到汉武帝,长城绝大多数情况下均可解决北方游牧族的威胁和侵略。明代在修建长城期间,统治阶层未做到奋发图强从而造成国家灭亡,其原因并非因长城的修建。通过客观视角分析具体问题,经由事实更好地解决史实问题,其可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着积极影响[3]。

结论:总而言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中历史教师应对自身教学理念、方法予以革新,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利用辩证视角分析、了解问题,客观评判历史事件,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提升学生学习质效,增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云娜. 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 科学咨询,2021(3):124.

[2] 张丽丽. 核心素养背景下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年轻人,2020(15):151.

[3] 赵晓辉. 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渗透[J]. 语文课内外,2020(36):15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