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摘要: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对该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的探析。针对目前国内外的大量案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触发点,综合以社会结构、教育、家庭环境、心理状态和网络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机制、特点和形式进行深层解析。分析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影响因素涵盖了社会环境的反常态化、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家庭矛盾的升级和网络信息的误导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复杂的多元性和互动性。此外,发现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模仿性和暴力性,是未成年人犯罪趋势中两个突出的特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社会管理者、家长和教师等各方力量从更全面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社会学视角; 影响因素; 模仿性与暴力性; 防范手段;
引言
未成年人犯罪活动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影响范围广泛,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现象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使得理解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众人和组织面临不小的挑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譬如反常态社会环境,教育机会不均等,家庭矛盾加剧,网络信息误导等都和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有密切关联。尤为明显的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中的模仿性和暴力性已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针对上述观察与考察,本研究基于社会学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希望提供给社会各界深度理解和妥善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有益指导。
1、现状分析与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个体对于财富、物质的无止境追求,暴躁的社会气氛、急躁的生活节奏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凸显,其中不乏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1]。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严重干扰了公共秩序,威胁社会安全,而且剥夺了他们本应享受的童年和学习的机会,其影响深远且重大。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的了解,要对其有一个全面而准确地认知。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在近年来保持了上升趋势,尤其是严重的暴力犯罪、毒品犯罪以及网络犯罪等形式的犯罪,比重明显提高。在这些犯罪中,既有因为物质欠缺导致的贫穷犯罪,也有因为精神寄托缺乏导致的寂寞犯罪,甚至还有一批“富二代”“官二代”的子女因为家教过于松懈、管教无方导致的道德犯罪。这众多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往往是青少年个体行为问题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交叉效应。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未成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如果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关系到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再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防治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需要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和防治体系,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
转向社会学视角,应做更为细致的分析[2]。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引导力量。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观念。媒体的过度暴力、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无不对少年们的心智产生深刻影响[3]。社会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网络信息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贫富差距,互联网的盲目使用,构成了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未成年犯罪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后,需要对其特性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防治策略。未成年人犯罪的模仿性和暴力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模仿性来源于其对外界信息的过度敏感和接受能力,暴力性则与青少年暴力行为、暴力游戏的普遍存在有关。对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社会管理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建立和完善青少年保护机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2、社会学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分析
2.1 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社会环境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经济状况的不稳定、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对未成年人的不公平待遇,都是影响未成年犯罪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认同感的缺失以及与社会的脱节,更可能滋生出犯罪行为。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疏离感的增加,也极易造成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家庭、学校、社区是构成未成年人生活的三大社区,其中,如果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到位,往往会加剧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概率。
2.2 社会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分析
社会教育、家庭环境和网络信息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教育角度看,教育的失衡与缺位,尤其是性教育、法律教育等的匮乏,往往会让未成年人对法律、权利和责任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增加犯罪的风险。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家庭环境的破裂、无法给予子女安全感、亲子关系的疏离等,也常常会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土壤。
网络信息的影响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不良信息如同毒瘤一样侵蚀着未成年人良好的价值观。暴力、色情、毒品等不良信息的充斥,使未成年人极易受其影响并产生模仿的行为。网络社区、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现实是未成年人的另一个生活世界,过度沉迷其中,往往容易导致现实社会规则的忽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因素往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织,共同构筑出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环境。在防止和治理未成年犯罪时,必须全面进行视角,从多个环节入手,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现象的发生。
3、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性分析与防范策略建议
3.1 未成年人犯罪的模仿性与暴力性特性分析
从当前的社会上可以观察到,未成年人犯罪表现出的明显特性中,突出的有模仿性和暴力性。模仿性表现在犯罪方式,手法上的借鉴和复制,而暴力性则体现在犯罪行为的残酷,残忍程度上。
模仿性的主要表现往往表述为未成年人群体的模仿行为以及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在未成年人群体内部,由于缺乏能力去独立思考,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形成“从众”心态,模仿并执行一些同伴已经展示的错误行为模式,从而沦为犯罪的一员。
暴力性则得益于未成年人对于法律和社会规范缺乏清晰的认知,容易跨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进行一些过于极端的行为。而不能正确理解和认知自己的行为后果,以及缺乏行为控制能力,使得暴力行为更加难以制止。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社会学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主要包含了社会环境反常态化、教育机会不均等、家庭矛盾升级和网络信息误导等角度。实地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呈现出模仿性和暴力性两大特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也是检验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如何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减少社会矛盾,超越环境影响,是未来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敬请广大社会学研究人员积极关注并展开深度研究,以便我们共同为未成年人犯罪防治提供更全面、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志红.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对策[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21,(09).
[2]董轩州.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21).
[3]徐圣洁.试述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从法社会学角度[J].爱情婚姻家庭,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