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高中数学落实“五育并举”教学策略探索
摘要:数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比较重要的科目,在学生的总体学习目标中也有着重要的占比。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同时还要将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融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并对自己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进行完善与优化。这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方法,通过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落实“五育并举”高中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高中数学;五育并举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当今网络发展衍生的辅助教学技术,在平台上,教师不仅能够了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还能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掌握除了数学知识以外的内容,提升数学课堂的育人质量。在使用智慧教育平台时,教师需要对使用方法进行充分的了解,智慧平台是一把双刃剑,高中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智慧平台,才能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以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落实“五育并举”的教学策略。
一、融入数学史和德育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智慧平台上为学生寻找一些关于数学的发展历史资料,在课堂具体知识讲解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数学课堂所学知识的起源、发展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数学知识脉络,并通过对数学发展过程的了解,如数学家们的故事和贡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规范,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功能。
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诱导公式》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整合一些在诱导公式推理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通过介绍这些数学家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难题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从而体会数学家的艰苦奋斗精神,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扬数学家的相关精神,在面对数学问题乃至生活问题时不畏缩,迎难而上。
二、融合五育开展实践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对学生的五育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相比于传统课堂上教师只讲解理论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五育的内容深刻融合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探究水平,同时对自身的综合水平进行提升。
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椭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联想,从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时椭圆的,椭圆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途等等,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学生思考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来制作一个椭圆模型或者是椭圆形状的工艺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结合五育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提a升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素养,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
三、开展家校共育与平台互动
高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五育时,除了对课堂进行认真的设计与安排,同时也要注重家庭对于学生个体的影响。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并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使用智慧教育平台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通过与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导数的运算》时,教师可以在智慧教育平台上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堂任务,并邀请学生家长在智慧平台上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完成质量等进行评价,这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状态,从而更好的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与学习任务。除了作业的布置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积极主动的沟通渠道,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在智慧平台上反应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学生,在后续的五育培养过程中提升针对性。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高中阶段学生五育培养的方法,让家长在家庭中也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五育培养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高中数学落实“五育并举”教学策略的探索,正逐步深化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实践。这一策略不仅强调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智慧教育平台,教师能够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融合。在平台上,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数学应用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顾益军,蒋皎. 坚守、唯实、整全——宜兴市荆溪小学“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校本实践探索 [J]. 江苏教育研究, 2024,(06): 38-42.
[2]刘晓燕,杨睿. 五育并举齐推进 融合育人向未来——面向新时期“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实践 [J]. 考试周刊, 2024,(25):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