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人文视域下武汉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模式探究
——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发挥“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作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数字赋能,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分析武汉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数字技术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武汉
一、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之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制度载体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及制度形态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人民性、多样性的特点,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红色文化素养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方式在大学生心灵深处悄然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引导着大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对大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武汉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分析
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2所,一百多万在校大学生,但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并不充分。武汉在近代史上多次发挥重要作用,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奋勇拼搏、英勇就义,为中国的革命留下希望的火种,也留下了丰富的武汉红色文化资源。武汉红色文化遗址是武汉红色文化的物质承载,亦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伟人故居——毛泽东同志旧居。旧居于1927年以农讲所名义租用的民房,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所。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期间主持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如革命旧址——汉口八七会议旧址。八七会址纪念馆内展出的300多件文物、照片和珍贵历史资料,再现了八七会议的历史,讴歌中共共产党不畏艰险、力挽狂澜、挽救中国革命于危难之中的光辉历史;如纪念场馆——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是为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共共产党领导下,举行震惊中外的政治大罢工这一历史事件的专题性纪念馆。这些红色资源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然而,红色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挑战: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不足,具体表现为对红色文化历史不甚了解以及对对红色文化现实意义理解不到位。红色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教学以传统灌输为主,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特点,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用组织学生观看 革命红色影片,未能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运用红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具体表现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意识较弱和是地方红色文化教学能力欠缺。如果不将传承精神与时代起来结合,用创新为传承的精神赋能,传承便会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
三、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创新转化的路径分析
武汉拥有百万大学生,想要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武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目前,部分武汉红色文化场馆开发得比较好,有着先进的AR技术,可以做到“云旅游”,对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十分便利。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的运用比较盲目,没有针对性。研究要对武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梳理,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整理其形成过程,找到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连接点,有针对性地运用这种资源,引导大学生激发爱国情怀。
(一)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博物馆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传 播提供质量保证:采用高质量的设备和技术,确保红色文化资源 数字化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质量损失。同时,可以进行多次备份和存储,以防止因技术故障或损坏而导致资源丢失。[1]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主题类 博物馆、地质类博物馆等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等方式开发数字博物馆资源。[2]这也就减少了观众与文物的直接接触,避免了文物在搬运、展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损坏。
(二)搭建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加快现有红色资源数字化转化进程。将存储好的红色资源数字化信息有效利用起来,搭建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提升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文创产业相结合的优势,将红色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新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度挖掘。四是实现服务群众与依靠群众双结合。创新传播红色文化,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鼓励群众自发探索如何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可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统计现存红色资源的数量、形态、完好程度等信息,根据保护难度、所涉历史事件等要素,分批次推进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储存。
(三)将红色文化资源向课程教育教学纵深融入推进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教学。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党的红色精神谱系所蕴含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融入教材,增强党的红色精神谱系引领时代新人培育的有效性。[3]
四、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运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用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推动高校提高挖掘武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时效性途径。武汉红色文化资源源于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为广大青年学生留下的宝贵财富,通过研究,有助于让高校更深层次、全方位认识到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媒体技术等创新教育方法、完善保障机制,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引导,以此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加强和改进政府、高校以及社会间的联动机制,让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胡学英,张泽荣.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研究——以深圳党史馆为例[J].特区经济,2024(01):137-140
[2]涂先智,王昆.数字博物馆的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3,44(2):365-371.
[3]骆维,刘民.地方高校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路径思考———以赣南师范大学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1):125-129.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武汉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模式探究》(项目编号:CX202348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范鑫(1998—),女,汉族,新疆塔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共同富裕、基层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