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中同伴互助策略的研究

顾婷艳
  
百家媒体号
2023年91期
昆山康桥学校

摘要: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同伴互助策略的实施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这类学习模式强调合作、共享和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在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中,同伴互助策略如何有效运用,以及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我们将分析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有效的同伴互助方法,同时也会讨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策略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是奠定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基础的关键阶段,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其内在逻辑,更无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学习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享,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个体差异提供了包容的空间,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伴互助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培养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同伴互助理论与小学数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伴互助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策略来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取是社会互动和意义协商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信息传递。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学习不再是个体孤立的活动,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

1.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操作向逻辑思维的渐进过程,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他提出“同伴互动”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能够通过“同伴教育”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这一过程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成长和深化。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进一步强调,教师和同伴的引导与支持可以帮助学生超越个体能力的局限,接触到他们独立学习时无法达到的更高级知识。

2.同伴互助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首先体现在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提供者,而是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设计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在同伴间分享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3.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成员共同搭建三维模型,然后从不同角度描述和识别这些模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还能在同伴的帮助下,理解空间想象力的重要性,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问题,深化对知识点的认知。

4.同伴互助策略的实施,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促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时,学生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互帮互助,共同探索更高效的计算方法,甚至挑战自我,尝试独立解决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5.然而,同伴互助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如何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避免学优生主导、学困生被动的情况,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出难度适中的合作任务,也是一项挑战。此外,教师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评价学生个体的进步,又重视团队合作的效果。

同伴互助理论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优化同伴互助策略,使其更加适应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做出贡献。

三、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实证研究是检验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了解同伴互助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用,我们实施了一项为期一年的实证研究,对象是五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班级A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班级B则引入了同伴互助策略。

1.实验开始前,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基线测试,以评估他们对“分数加减法”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班级A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讲解和练习的方式,而班级B的教师则依据同伴互助的理念,设计了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

2.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班级B的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既有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提供学习目标和一定数量的习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答问题,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和提供必要的支持,而非直接讲解。

3.经过一年的学习,我们再次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以评估他们的学习进步和策略效果。结果显示,班级B在分数加减法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掌握上,平均成绩比班级A提高了15%。这表明,同伴互助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需要应用和综合知识的复杂问题上,班级B的学生表现更为出色。

4.案例分析中,我们选取了班级B中的一组学生,他们在一个星期的“分数加减法”单元学习中,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了许多原本难以理解的概念。小组成员小明在初期对分数的加减运算感到困惑,但是通过与小组成员小红和小华的讨论,他不仅理解了如何进行计算,更学会了如何用分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明的转变是同伴互助策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生动例证。

5.我们还发现,通过同伴互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他们更愿意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思路,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监控数据表明,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也得到了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6.然而,实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学困生在初期可能对合作学习感到压力,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初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这些学生建立信心,逐渐融入学习共同体。

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证实了同伴互助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效果。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然而,实施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调整,我们有信心使同伴互助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中的同伴互助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家长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们的共同努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同伴互助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持续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智昌.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与实践——以综合与实践活动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3,(11):96-98.

[2]胡媛媛,张祥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作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5):154-157.

[3]种兰林.成长型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初探[J].名师在线,2023,(05):23-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