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邱美精
  
百家媒体号
2023年92期
靖西市第二小学 533800

摘要:所谓“分层作业”,即教师在作业布置中将教学任务、大纲要求与学生具体学习能力相结合。与传统的作业布置相比,分层作业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趣味性,同时也会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更要做到高质量作业管理,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状态下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分层作业的布置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双减”;分层作业设计;小学语文

引言:在“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地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使作业与学生具体情况相契合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师正确地布置分层作业,将会在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做到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稳步提高。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适应新教学目标

在当下,语文的学习已不仅限于传统的听说读写,新课标的语文学习更强调学生对语言、文章及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体会,为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不局限于传统作业的抄写与背诵,更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布置作业,杜绝“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模式,合理巧妙地将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采用多元化的作业布置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牢固把握知识点。

如在人教版二年级第八讲“古诗二首”中,传统作业布置会安排全体学生背诵并默写全篇,但分层作业中可设计为三类,让学生依照兴趣选做其一:一是将《登鹳雀楼》与《望庐山瀑布》的场景画下来,二是通过语言组织将两首诗的场景记录下来,三是查找信息,了解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此一来,通过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将会加深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理解深刻背诵自然不成问题,比起传统的死记硬背,学生更容易产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体会古典诗词之美。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学习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之间存在明确差异性,不同的个体其心理机制、行为习惯、感觉、知觉、灵敏度等都存在不同,因此,分层作业的重要前提即充分尊重个体学习上的差异性。传统作业布置是统一班级所有学生的作业内容,这种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往往不利于接受力强的同学提高其学习能力,若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游刃有余”的学习状态,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后进生也有不良影响,这会强化后进生对“不如别人”“我很差劲”等自我心理的暗示,对学生身心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对于此类情况,需要教师积极观察,找到后进生们学习的切入点,有效转化后进生。

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桂花雨”中,针对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教师可安排他们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体会在不同文章中“桂花”的不同情感内涵;对中等学生教师除了认识生字词外,还可以从学生们具体生活入手,询问学生在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后进生们,可以基础内容为主,以提高内容为辅,可安排他们理解生字词,用自己的话表达文章大意,同时,鼓励后进生积极分享自己童年印象深刻的事物。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长期使用一种单调乏味的学习方式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分层作业布置时,应充分关注学生们的兴趣点,从学生们的性别、性格等入手,多方面考虑安排作业。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已不能全部采取传统布置作业的方法,应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促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点。

如,人教版五年级第三单元十至十一课“牛郎织女”这一节中,教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安排续写作业,发挥学生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对后进生教师可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安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又如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单元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在上课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任务,了解周恩来的生平,在课堂上提问时,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周恩来是一位怎样的人。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安排他们了解建国时期其他伟人生平,并在课堂分享。最后,可以安排部分长期性作业,如发动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错别字,分享自己读过的文章,解释自己新学的成语等,既可以督促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习的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们坚持学习的好习惯。

四、设计批改方式:巩固学生知识点

由于作业布置的内容发生改变,教师已不能照搬以往的作业评判标准,在评判时,要注意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引导为主。注意对后进生的鼓励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做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同样,也可以采取多种评判标准,如上述提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分享其他伟人生平事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判,投票选出故事讲得最好的同学并给予表扬,对其他同学的分享给予鼓励。在此过程中也是学生观点交融思维碰撞的时刻,如此有利于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维护班级和谐、健康友爱。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课“找春天”,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同学们交流春天到来时自然界有什么奇妙的变化,并请另一小组的同学点评,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导暗示作用。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寓言两则”,可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语言故事,组织一场小辩论,促使学生举例理解“亡羊补牢”与“揠苗助长”的含义,正反双方互相交流,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对课堂内容有深入理解。

结语: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并不应该是采取放养式教学或单纯减少教学内容来减轻学生负担,而是积极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减压的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这不仅需要教师们深刻理解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更要积极认真学习如何设计作业来使学生高效把握知识点,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祥竹,李刚.“双减”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0):3-7.

[2]马紫怡.部编本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能力层级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22.

[3]李雪.“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作业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