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闽西客家山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以上杭县第一中学为例
摘要:本文以闽西客家山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将其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实践。通过分析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并结合上杭县第一中学的实践,提出了教学策略,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反思。研究发现,客家山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弘扬地方文化,并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闽西客家山歌;高中音乐教学;教学实践;文化传承;音乐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闽西客家山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客家山歌的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闽西客家山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以此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一、闽西客家山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客家山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闽西客家山歌的基本概况
闽西客家山歌是流传于福建省西部地区的一种独特民歌艺术形式,是客家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岁时节令等活动中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的民间歌谣。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闽西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
1.旋律特点
旋律流畅自然,常常运用滑音、颤音等装饰音来丰富旋律的表现力。旋律线条起伏较大,音域宽广。在旋律进行中,客家山歌注重音程的跳进与级进的结合,尤其是四度、五度的大跳进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动力感。
2.节奏和节拍
节奏灵活多变,既有规整的二拍子、三拍子,也有自由散板的节奏形式。节拍上,客家山歌多采用单节拍和变换节拍的形式,使得歌曲在节奏上富有变化性和趣味性。
3.音阶与调式
多采用五声音阶,调式多样,以徵调式和羽调式最为常见。徵调式以其明亮、向上的特点,常常用于表达欢快热烈的情感。而羽调式则带有一种柔和、哀怨的色彩,适合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
4.演唱风格
质朴自然,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歌手常常运用真声演唱,声音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在演唱过程中,还常常采用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唱的方式,使得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即兴性和互动性。
5.发音方式
演唱者通常使用特有的发音方式,如利用舌、牙齿、嘴唇等部位发力,特别是在气音和爆破音的发音上,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这种独特的发音方式使得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6.演唱形式
多为对唱或独唱。对唱时,两位歌手互相应答,形成对话式的演唱效果;独唱时,歌手则以个人情感为主,抒发内心的感受。
7.乐器伴奏
虽然闽西客家山歌以清唱为主,但有时也会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常用的乐器包括梅花琴、二胡、扬琴、笛子等。
(三)闽西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
闽西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民俗文化
闽西客家山歌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岁时节令、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
2.历史传承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在历史演变中创造的口头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客家人民的历史迁徙、生产劳动和民间故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3.情感表达
客家山歌通过歌词和旋律,表达了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等情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二、闽西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因此,将闽西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闽西客家山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闽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传统。将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感受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对音乐文化、审美情感的培养。客家山歌独特的音乐特点为丰富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的宝贵资源。通过学习客家山歌,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音乐素养。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客家山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既有歌颂山水风光、表达爱情情感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传承历史文化的。在学习客家山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通过与他人合作演唱,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情感交流。
(四)增强学生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
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个人对所属地区文化、环境的认同和归属。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引入客家山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接触和理解本土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闽西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策略
为此,将闽西客家山歌的教学有效地引入高中音乐课堂,需要制定良好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1.选择适合的客家山歌教材
教材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也是传授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选择适合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选择客家山歌教材时应涵盖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客家山歌,如劳动歌《犁田歌》《梅花山上采茶忙》、爱情歌《情歌对唱》、儿歌《月光光》、叙事歌《勤俭布娘》《上杭竹板歌》《唔怕山高水又深》《风吹竹叶》,以及反映当地民俗《十唱上杭好地方》和历史的歌曲《苏区干部好作风》《剪掉髻子当红军》等。同时,教材配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和音乐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在教材选定之后,如何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成为关键。为此,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组织。初期先从简单的山歌入手,如《上杭竹板歌》《唔怕山高水又深》《风吹竹叶》,让学生了解客家山歌的基本旋律和歌词,然后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歌曲,如《苏区干部好作风》《剪掉髻子当红军》《采桑子·重阳》。在课程安排上,结合我校办学特点,我校的山歌课分为音乐课课前15分钟山歌课、校本选修课《闽西客家山歌赏析》以及社团实践活动课《上杭客家山歌艺术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制定了良好的实践策略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1.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客家山歌的录音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风格。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山歌背后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和实践。在教授闽西客家山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客家山歌比赛,合唱或独唱,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山歌。有时也会邀请当地的客家山歌传承人来进行现场表演和教学互动。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山歌的艺术魅力,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技能。
(三)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除了制定实践策略与教学方法,还需要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
1.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法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建立的评估方法包括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小组讨论、现场表演等多元化形式。特别地,对于客家山歌的学习,学校增加了“山歌比赛”和“山歌创作”等项目,以检验学生对山歌的掌握程度和创造性应用能力。评估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参与度,而不仅仅是最终成果。
2.教学反馈与课程改进建议
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是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客家山歌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课程始终保持其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从而优化教学设计。
四、闽西客家山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闽西客家山歌引进高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还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客家文化。
(一)《唔怕山高水又深》教学实践案例1.歌曲背景与教学分析
《唔怕山高水又深》是一首表现客家人民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山歌。教学中,教师重点分析歌曲中展现的客家人民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
2.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闽西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山高水深”的意象。
歌曲学习:逐步教授歌曲旋律,强调歌曲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文化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山歌创作体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类似的情感。
表演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所学歌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学生学习效果与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歌曲,还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反思中意识到,通过学习客家山歌,他们不仅获得了音乐技能的提升,更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面对挑战,展现了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
(二)《苏区干部好作风》教学实践案例
1.歌曲背景与教学分析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一首反映闽西革命历史时期的客家山歌,歌曲歌颂了苏区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教学分析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堂导入:播放《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歌曲学习:分解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逐一教学,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歌曲。
文化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歌曲中的客家文化元素,如方言、民俗等,以及歌曲如何反映苏区干部的形象。
实践演唱: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实践,鼓励学生合作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3.学生学习效果与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掌握了客家山歌的演唱技巧,还能深入理解苏区干部的精神风貌。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收获,以及在演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
五、闽西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成效与反思
闽西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通过引入闽西客家山歌的教学,学生在音乐知识和技能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客家山歌的演唱技巧,如正确的呼吸、发声、节奏感和音准把握,还对音乐理论、音乐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二)客家文化传承的效果
客家山歌的教学不仅是一种音乐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学生在学习客家山歌的过程中,对客家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们通过歌曲了解到了客家的语言、习俗、历史和价值观,这种文化的传承效果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交流中得到了体现。
(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1.教学资源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客家山歌教材和教辅资源短缺,这限制了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整合现有资源,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寻和制作适合的教学材料。
2.学生参与度不均
由于个人兴趣和音乐基础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客家山歌学习中的参与度不高。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并尽可能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3.文化理解不深入
有些学生在学习客家山歌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加强文化背景,通过讲故事、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客家文化,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闽西客家山歌引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闽西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将其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自觉。
2.客家山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在音乐技能、文化理解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同时也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参与度不均和文化理解不深入等问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发适合高中生的客家山歌教材,整合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教学材料,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音乐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深化文化理解和传承
教学中应注重客家文化的背景介绍,通过故事讲述、实地考察、文化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客家文化,增强文化传承的效果。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演唱技巧,还应关注他们的文化理解、情感表达和创新能力。
5.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通过向山歌传承人等学习,提高音乐教师在客家山歌教学方面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客家文化。
通过上述建议的实施,我们期待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客家山歌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梦钰.赣南客家山歌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探索——以赣州市南康区第一小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 2020(06).
[2]瞿小蕾.谈本土民间音乐进课堂——以“客家山歌进课堂”为例[J].音乐时空. 2016(09):174-175
[3]罗晓英.客家山歌进课堂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 2018(08):54-88.
[4]陈锦莹.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广东客家山歌进课堂》为例[J].亚太教育. 2015(04):291-292+279.
[5]罗薇丽.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戏剧. 2015(12):178-181.
上杭县第十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题
本文为2021年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十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题项目《闽西客家山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杭县第一中学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Z2021035。
作者简介:
陈志程(1992— ),男,汉族,艺术硕士,上杭县第一中学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