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视域下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
摘要:将文化自信应用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顺应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的需求。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对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新时代音乐教师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本文站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分析研讨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民族音乐文化;小学音乐课堂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正是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乐教且践行“礼乐治国”的民族,说明文化自信应当包括音乐文化自信,甚至称之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充分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促进小学生形成民族音乐文化自信,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为何应当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和最根本的任务呢?为解答这一基本问题,本文从基础教育入手,探讨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路径。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育内容必须以本民族音乐作品为主体,这一观点也能够得到现代教育家的支持。例如,柯达伊不仅亲自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歌,还认为“民间传统的使命不在于为人民的音乐生活提供一个内容。柯达伊还强调传统音乐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指出:“首先必须了解我们自己,以免我们在茫茫一片的世界中失掉了我们自己的路。”
(二)实践性特征
音乐的产生有创作和表演两个环节,是典型的视听艺术。毛为、杜亚雄(2022)在《人民音乐》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认为雷默的“音乐教育作为审美”的“哲学”是一种脱离音乐表演实践的理论,应当值得批判。回顾20世纪初期的传统音乐教育,当时在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唱”“跳”和“奏”。在音乐院校里学习民歌和其他传统音乐,也要求学生学会唱、奏。事实上,没有表演艺术实践就没有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加强民族音乐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传承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孔子倡导和施教的“六艺”,向来与诗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自古至今始终保持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方方面面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亲缘关系。以古代“九部乐”“十部乐”为例,皆为诗歌、舞蹈、器乐的组合。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亦多取诗、歌、舞、器乐的综合表演形式,甚至于“诗与歌不分家”。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只教京剧唱腔而不提京剧的表演,只教民歌而不讲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方可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不高
现代热门流行音乐的热度远高于民族民间音乐。现实中,为民族民间音乐不像流行音乐那样能“包装”精美地出现在青少年的面前,给小学生一种“下里巴人”的固有认知。经过观察发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性使得它很难进入到小学生的视野当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作曲技法和欧美流行音乐成为“主流”后,小学生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等都逐渐倾向于西化,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小学生们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融入课堂的认识有待加强
艺术上的“西方中心论”对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有关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课程内容,往往都只是碎片式的学习,学唱一首民歌或者欣赏一首民族乐曲,并不是持续性的和相对专业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如此,小学生无法形成整体性的民族音乐“大概念”。从专业能力与教学惯习角度看,出身于专业院校或师范专业的教师虽然能够熟练演奏钢琴、电子琴等西洋乐器,但缺乏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必修课当中的钢琴课、声乐课、视唱练耳课、乐理课、和声课等等,皆是以西方音乐的教学体系来接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开展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不自觉地运用西方的音乐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记谱法、和声以及美声唱法等,并未彰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三、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开展趣味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如今,“国风”类音乐节目层出不穷,有关传统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综艺类节目《经典永流传》《上线吧,华彩少年》等国风类节目也是令人眼前一亮,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其实魅力无穷,在优秀音乐人的编排下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依托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可以拉近学生们和民族民间音乐的距离,够提高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接受度,更愿意去主动接受并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以《十二生肖歌》为例,从学生的生肖属性这一传统文化的形式出发,促使学生加深对十二生肖的了解,再辅以京剧、昆曲、黄梅戏等艺术中有关“生肖”的元素,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民族音乐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
音乐就是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维吾尔族的音乐大多感情炽热,色彩鲜明,调式丰富,节拍多样,大多为非方整型的曲式结构。蒙古族的音乐大致分“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音乐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曲调悠长,气势宽广,短调音乐则是带有很强的叙事性。以柯尔克孜族民歌《火车来了》教学为例,教师可使用“达卜”乐器作为教学用具,促使小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再以民歌《茉莉花》教学为例,可尝试设计音乐游戏,教师播放伴奏并按照歌曲节奏点指出对应的学生,被指到的学生随即发出相关联的标识声音,完成唱谱活动。
参考文献:
[1]施一紫.民族童谣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2024,(07):69-71.
[2]姬姗.民族乐器葫芦丝进课堂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三).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小学;,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