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集体主义精神的银幕映照:《流浪地球》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不仅在视觉艺术上取得突破,更在文化层面引发深思。本文从心理分析学视角审视该片,探讨其如何通过集体主义精神激发观众的集体无意识,进而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发挥文化教学作用。文章分析了电影中的团结、协作与牺牲等元素,展示了这些价值观如何与国际中文教育相结合,促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与认同。最终,本文提出将《流浪地球》作为教学资源的策略,以期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集体主义;国际中文教育;文化认同;心理分析
一、《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里程碑
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同年2月21日,《人民日报》称该片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电影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领跑电影春节档,同时也在海外引发了强烈的观影热潮,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1]。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科幻电影在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验证了其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广泛吸引力和影响力。
《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其深远的意义与影响可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从文化视角审视,该片堪称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巨作[2],它在视觉艺术的整体构思、科幻叙事的本土化表达,以及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人文理念和情感表达上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探索。《流浪地球》巧妙地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科幻元素相融合,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极大地提振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影片中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3],通过其独有的文化象征和核心价值观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
《流浪地球》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和类型化的奠基[4],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对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建构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反思意义[5]。
二、心理分析视角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流浪地球》的集体无意识探索
集体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代表人类潜意识中由长期演化形成的心理特征,通常在特定情境下被唤醒。透过心理分析的视角看,《流浪地球》超越了科幻电影的范畴,它深入挖掘了集体主义精神与集体无意识的层面。电影以其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核心理念之一。地球作为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重要性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例如,影片中提出的“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想,展现的就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路径,凸显了个体对家庭与社会的深厚责任感,以及牺牲个人利益以实现集体利益的崇高精神。这种对家园的执着和坚守,正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深层情感。这种精神还体现了基于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救赎意识[6]。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仅贯穿于电影的叙事脉络之中,更在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流浪地球》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颠覆了传统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模式,转而展现了一种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刷新了观众对科幻电影的认知,更为集体主义精神的探讨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影片中,家园意识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构成了集体主义精神的核心。通过描绘人类在绝境中的团结与协作,电影传达了一种合作共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仅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角色[7]。
此外,电影的文化符号和核心价值观是理解其集体主义精神的关键。《流浪地球》通过展现中国梦、集体主义以及集体英雄主义,传递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8]。这些文化元素与集体主义精神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电影的核心主题。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流浪地球》深入探讨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无意识,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团结与合作。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科幻想象的飞跃,更是对人性、责任与希望的深刻省思。通过这种深刻的探索,影片在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展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
三、集体主义与文化教学:《流浪地球》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
从集体主义的视角审视,《流浪地球》深刻地展现了集体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与中华文化中推崇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理念不谋而合。影片中,无论是家庭成员间的紧密团结,还是面对灾难时人类的集体行动,均深刻体现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这种精神贯穿于电影的叙事之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集体奋斗的壮丽图景。
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将《流浪地球》纳入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电影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故事,使得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生动和易于理解。例如,电影中融入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中国神话故事,这些元素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家园保卫精神。通过电影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体验中国文化,加深理解并提升文化自信。
同时,影片中的跨文化元素,如全球性的危机应对和国际合作(人类如何自救),这一主题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情节与主题,学生得以洞察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能够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流浪地球》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也反映了其跨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电影如何跨越文化障碍,被不同国家的观众所接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分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化差异、文化交流,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全球视野,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文学习者[9]。
四、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流浪地球》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策略与展望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不仅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还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和展望。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该片通过深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开辟了一种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它所传达的家庭与家园情感,以及集体主义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均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流浪地球》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超越了文化和语言的界限,与全球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尽管电影中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理念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反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这一点证实了通过电影等媒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策略是切实可行的。
从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角度考虑,将《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纳入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减少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借助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中文教育的持续发展,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进行文化传播和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新技术等手段,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些作品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影响力。
综合来看,国际中文教育中《流浪地球》的策略应当聚焦于:将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深入挖掘和传递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深化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伟伟,孟丹妮,金鑫.国产科幻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中国价值观——以《流浪地球》为例[J].传媒,2019,No.310(17):37-39.
[2]郭帆,孙承健,吕伟毅等.《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No.385(02):90-96.
[3]杨超.《流浪地球》:观众视角下的中国科幻电影审美心理共情[J].电影文学,2019,No.725(08):97-99.
[4]《流浪地球》:中国科幻大片的类型化奠基 [2019-03-05]
[5]郑燕芳.《流浪地球》: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电影文学,2019,No.725(08):62-64.
[6]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集体主义探析 [2020-04-11]
[7]杜声誉.试析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表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2):112-114.
[8]曾耀农,张梦闪.论《流浪地球》的文化符号与核心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9,No.725(08):59-61.
[9]杨薇.国际传播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No.283(04):41-46.
学校名字: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李鎧岑,1998年,男,汉族,四川绵阳,硕士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