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西南大学“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为例

文武 赵智华 赵中权 孙海军 周勤飞 陈雪松 赵永聚
  
百家媒体号
2023年95期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重庆市 荣昌40246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等农业院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刻不容缓的改革探索新要求。本文以西南大学“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为例,介绍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及初步成效,旨在为相关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科;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put forward urgent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nswer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education, which are as follows,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and for whom to train people. This essay takes the training of new animal science talents with "Six Virtues"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 and the initial results of talents training in Animal Science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major of Animal Science for relevant universiti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alents Training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深入推进部署、谋划,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促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动力,随着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等农业院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刻不容缓的改革探索新要求。动物科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探索和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被普遍提上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也陆续提出了相关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取得初步成效。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4年来提出并持续实施“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就是高等农业教育回答教育根本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是众多改革实践中的初步成效之一。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提出的改革使命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10月18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做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3]。

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对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作出法律规范,乡村振兴法制化进程加速推进。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年10月16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4]。

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2024年1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3.农业高等教育肩负神圣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高等农业教育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同时也大有作为、任重道远,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高等农业院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刻不容缓的改革探索新要求,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探索也随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二、新农科建设发展提出的改革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2019年以来进行了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新农科”建设就是最直接的回答。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作为农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动物科学专业教育,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和实践。

1.“新农科”建设的迫切任务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勉励全国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5]。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2.“新农科”建设的发展进程

为探索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2019年起“新农科”建设已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从微观层面旨在启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增投入、以投入提质量,让“新农科”在全国高校全面落地生根。

3.“新农科”建设的更新要求

在“新农科”建设探索中,农业院校都充分认识到高等农业教育要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升级版[7]。对接农业创新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对接现代职业农民素养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留得住、离不开的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育领军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有利于激励青年学子在农业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三、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不足

农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培养的人才“三农”情怀不够浓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有差距、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所有的农业高校都对本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大多数院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畜牧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这些定位过于宏观和模糊,没有准确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差异,也没有准确体现畜牧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2.人才“三农”情怀不够浓厚。当代农林院校大学生普遍对农业缺乏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知农爱农”意识淡薄,扎根农业思想不稳[8]。相关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三农”工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不高、使命感不强、了解程度不足,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尤其不愿意扎根农业、农村。

3.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高校承担着培养现代农业的引领者、乡村振兴的实践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的重要历史使命,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目前部分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目标多数局限于学科专业本身,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体系传授和培养,忽视了思想道德、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目标要求[9]。

4.人才综合能力与需求有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更需要一批能够把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优秀人才,将技术转化到田间、企业、农村等各个方面。但目前部分农业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评职称或提升个人知名度,科研成果仅仅服务于有经费的科研项目,而没有作用于人才孵化[10],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现代农业需求有差距。

5.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不足。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渗透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当今,“三农”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强化培养现代人才的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真正扎根“三农”的人才往往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不足。

四、“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肩负乡村振兴的使命,在“新农科”建设要求下,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4年来的“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和实践,得到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认可,支持开展培养“有浓厚的三农情怀、有扎实的动科知识、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至诚的团队精神、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项改革重点通过六项计划的实施,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实施课堂深度融合计划,培养浓厚“三农”情怀。大学三个课堂的融合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保证。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深化第一课堂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三农”要素、案例及实践等内容,既“育才”又“育德”。同时,强化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协同育人,师生每年必须深入农村或涉农企业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入农村、亲近农民、走向农业,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一站式”学生园区建设,在“仿真”环境中练就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真本领。每年组织开展“三农”情怀教育教学改革研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农业主题文化节等活动,营造重农崇农的浓厚氛围。

2.实施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培养扎实动科知识。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0门、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2项,建立起了动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被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覆盖的课程体系。在建设好国家、重庆市一流课程的同时,邀请教学名师、学术专家、行业精英、企业高管、创业导师共同讲授现代畜牧业导论课,开设学科前沿、专业热点等专题课程。加强产学研协作,开设具有现代畜牧业特点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创造性将专业选修课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从制度上拓宽学生“专业面”。

3.实施强心健体阳光成长计划,培养健康身心素质。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全面赋能学生身心成长。借助学院运动会的平台,激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形成个性化体育运动习惯;依托西南大学“贯通式”心理育人平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家校共育体制机制,做到“一生一册一策”;以新动科英才讲坛为主阵地,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形成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奋斗心态。

4.实施创新创业孵化助推计划,培养强烈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日益成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全面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创新创业导师制,依托动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择进入一个实验室、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创业比赛、一人一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5.实施校企校地协同育人计划,培养至诚团队精神。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锚定行业发展趋势,邀请农业领域头部企业通过“一班一企业”深度参与,创办校企特色班定向培养行业精英;利用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草食动物种业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平台,促进学生团队积极参与;同时利用校企、校地协同举办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能力拓展创意竞赛等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实施国际教学资源迁移计划,培养宽广国际视野。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及动物科学领域的最新学术成就,作为提升其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策略。通过深入推进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着力培养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实力的新动科人才,同时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国际教学资源惠及到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通过与意大利圣心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泰国孔敬大学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访学、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

实施“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改革四年来,学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重庆赛区金奖1项、银奖1项;获西南大学运动会团体总分本科生组第三名、研究生组第八名;获西南大学男子足球冠军、女子篮球亚军;本科毕业生升研率超过50%、年终就业率超过94%。

改革制订了1套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套“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建立了一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六有”新动科人才培养初步形成共识,培养了4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动科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2018.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号2021.1.4

[4]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10.

[5]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教党〔2019〕39号.2019.9.12.

[7]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5号.2018.9.17

[8]邓玲,童雨溪,邓胜等.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 素质特征、面临挑战与路径突破[J].高等农业教育,2024-2,1: 82-90.

[9]曹宏,乔岩,马剑等.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陇东学院农科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4-2,1: 18-29.

[10]俞华.乡村振兴视角下农牧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大众科技,2021.9.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222044).

作者简介:文武(1973-),男,四川邻水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赵永聚(1974-),男,山东曹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