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领域迎来了新的变革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有效融合,不仅是对教育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实践。
关键词:双减政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课后服务;融合模式;实践策略
引言
在中国教育领域,"双减"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其核心目标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使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成为了教师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融合的必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通过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融入课后服务,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第三,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课后服务不应仅限于作业辅导,更应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的平台。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融入,可以为课后服务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二、“双减”政策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问题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的融合中显得尤为突出。对于许多学校而言,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必要的教学资源是开展此类活动的瓶颈。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具备相应技能的教师,还需要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如毛笔、宣纸、乐器等。这些活动往往需要专门的场地,如书法室、音乐室等,这对于空间有限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额外的负担。资金方面,购买教学资源和维护场地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而资源有限的学校难以承担这些额外的开支。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难度
课程设计与实施难度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的融合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设计一门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等都需要精心策划,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实现知识的内化、技能的掌握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双减”政策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的融合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依据地方特色和资源
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和利用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课后服务实践活动中。例如,在拥有丰富家乡文化的地方,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当地节庆活动、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二十四节气文化盛行的地区,可以设置与节气相关的活动课程,如农事体验、食物制作、自然观察等,让学生理解节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中草药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开展中草药知识讲座、药园参观、药材采集与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草药的种类、功效、文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有效地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升课后服务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互动性。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发布在线课程、互动讨论、虚拟实境体验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任何地点都能接触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历史故事、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利用教育软件和应用程序,教师可以设计互动游戏、在线测验、虚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在教授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将语文、美术和音乐等学科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学习与节日相关的诗词和故事;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制作与节日相关的装饰品或手工艺品;而在音乐课上,他们可以学习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歌曲和舞蹈。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整合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四)开发学校特色和资源
学校可以依托自身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社区环境等独特资源,设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例如,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挖掘校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校训、校歌、校园建筑等,将其融入课程设计中。位于文化名城的学校可以利用周边的文化遗址、博物馆、艺术馆等资源,开展实地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学校还可以结合社区资源,如地方文化节庆、民间艺术团体等,开展社区服务和职业体验等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五)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
通过举办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文化传承人分享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故事,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设计制作活动,如剪纸、陶艺、布艺、竹艺等,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束语
综上,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课后服务的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教育模式创新的一次尝试,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整合资源、设计多元化课程、以及政策支持与引导等策略的实施,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曹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的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05):23-24.
[2]王春燕.“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4):7-9.
[3]文玉燕.“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6):181-183.
[4]石文丽.给课后服务打上传统文化的底色[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3,61(03):51.
[5]郝欣宇,郝春东.“双减”背景下特色课程融入课后服务的探究[J].科教导刊,2022,(20):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