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统文化视角下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现状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国家相继出台政策,针对传统文化在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师资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在开发、实施、评价与师资培养方面的策略。目前看来,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仍存在缺乏本土化理论建构、指导实践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仍需加强对传统文化课程幼儿园本土化的应用性研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本土化;
1.背景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上注入新的动能,尤其是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产业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时代赋予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新命题。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这一系列意见的提出,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顶层设计。为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幼儿园课程作为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也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得以更好实现的载体和桥梁。如何构建适合本园的本土化课程是每一位幼教从业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池州本地幼儿园迫切发展的需求。研究者虽然作为高校教师,但对于建构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也有着较高的兴趣和意愿,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园本课程的生成、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实现综合发展,因此,校企合作就凸显出其特殊的作用了,不仅能提升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水平,也能够提升联合怕这对于提升我校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有较好的效果。
2.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园本课程
2.1传统文化开始融入幼儿课程改革
王春燕在结合我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在幼儿园课程中加强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了我国学前课程变革的主要方向;这些研究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改革的方向性及价值和地位。还有众多一线幼教从业者从实践出发,在课程开发上提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将与儿童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作为切入点,甄选多领域课程内容”;研究者开始关注具体的幼儿课程实践活动,传统文化和幼儿园课程结合更加深化。这都是针对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做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从而为本土化的园本课程实施提供具体化的改善策略和建议,丰富充实幼儿园课程内涵。
2.2民间游戏融入幼儿课程,传统文化价值凸显
娄小韵探讨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民间游戏自身具备的特点,既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便于幼儿园管理,还能传承民间故事中蕴含的优秀民俗文化,丰富幼儿园的文化课程内容。吴昊东认为民间游戏内容,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具有就地取材、玩法多样、灵活多变的特点,是儿童的重要玩伴,因此开展应用性研究,从目标制定、游戏收集、区角投放、评价及过程的全方位研究,发挥发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促进幼儿身也健康成长。
2.3传统文化下的民间游戏融入幼儿课程多元化
刘靖认为民间游戏对儿童成长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承和娱乐性质。李姗泽教授认为儿童对民间游戏的内在需求且民间游戏对幼儿成长具有多重价值,但幼儿园课程体系存在缺乏地方特色、理念偏差与游戏筛选缺失的三点缺陷。赵娟认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充分利用民间游戏开展教育活动是一个重要途径。李颖对民间游戏进入幼儿园课程中多途径捜集民间游戏、多角度筛选游戏方式、多层面改编游戏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在应用过程中指出教师负担过重、游戏活动目标与过程不一致、目标表述不科学等问题。
3.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策略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是一种针对幼儿园特定环境和条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策略。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开发策略:首先,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不仅负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需要对园本课程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以提升他们的主动性。为此,相关部门和幼儿园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对园本开发的内容以及过程进行详细的讨论,以确保教师对园本开发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保障。其次,通过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引领,采取实验研究的形式开展课程的园本化探索;或以某套固定的科学的课程文本为蓝本,在实践操作过程根据幼儿实际需要,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开发,最终形成本土化的研究能力及生成园本课程。另外,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研讨课程的团队,开展固定时间的课程研讨,充分发挥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园本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在操作中不断提升实践操作和理论化的水平,从而提高园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实施效果。逐渐培养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打造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团队。最后,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园本课程的学习氛围,幼儿园管理层加大对于教师学习和提升的制度化支持。
4.总结
现有研究从理论上为幼儿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依据和建议,但如何有效结合儿童文化特质以建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园本课程,并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学生、幼儿教师、幼儿的三者协同发展。本研究结合池州市J园在以本地民间游戏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从园本课程的幼儿价值取向和定位出发,尝试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特色保障、课程实施、课程支持、课程观察与记录、课程分析与评价的等角度多方面进行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并继续在后续的研究中,尝试结合池州市本土文化与园本课程开发、教师团队建设、新型师生观、学生“双元”育人方式的培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课程改进机制、评价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初步生成一种适宜本地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促进幼儿健康完整的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永幸,李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背景、进展与反思[J]. 早期教育,2024,(08):46-50.
[2]段丽红.“位育”视角下幼儿园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个案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0.
[3]蔡冬雅.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原则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24,(04): 87-90.
1、作者简介:
熊莹(1990.1—)女,汉族,籍贯:安徽铜陵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幼儿课程
刘宁(1986.8—)男,汉族,籍贯:安徽阜阳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学前教育学,研究方向: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本论文系2023年池州市社科联项目一般课题课题《园校合作背景下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以池州市J园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Y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