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创新研究
——以杨柳青年画为例
摘要:非遗在现代社会中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技艺的消失、传承链断裂以及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播和创新中越来越重要。文章以杨柳青年画为例,详细分析数字化技术如何帮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生,通过数字化记录、在线展览、数字教学和创意产品开发等手段,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杨柳青;数字化
一、 引言: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1.1 非遗传承的当代挑战
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消失,传承人年纪较大,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导致传承链出现断裂的风险。非遗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公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存续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内部力量难以为继,需要从外部采取各种形式的保护措施[1]。如创新性地融入现代设计、利用数字媒体平台推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非遗吸引力,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1.2 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传承的推动作用
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创新带来新活力。数字记录技术能保存非遗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确保文化遗产的长期传承。三维建模技术让公众在虚拟空间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增强公众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了解与参与。这些技术提高公众关注度,为非遗传播与创新开辟新可能。
1.3 杨柳青年画的数字化创新实践
随着在线展览的兴起,人们无需亲临现场,便能通过网络平台领略到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魅力。同时,数字教学的应用,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并掌握这一传统艺术的精髓。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更是将杨柳青年画融入现代生活,使其艺术价值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激发其年轻活力。
二、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
2.1 杨柳青年画的演进与技艺传承
杨柳青年画源于明末清初,因其特殊的区位环境,受到多元文化的共同滋养,融合了各种绘画技巧和元素,展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在传统社会受到各阶层的广泛青睐,经传承发扬成为中国木版年画之翘楚[2]。它以其独特的主题性、生动形象和地方风格闻名。每幅作品都像窗户,让我们窥见过去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技艺传承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技艺需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需对老一辈艺人掌握的精湛技艺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确保其不随时间消失。同时,通过教育培训、展览推广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杨柳青年画,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这样,杨柳青年画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才能延续,为后代留下更多精神财富。
2.2 杨柳青年画在当代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杨柳青年画不仅是艺术品,还扮演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色。它传递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认同感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同时,杨柳青年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吸引游客,促进经济繁荣。其传承与发展对提升地方文化知名度、影响力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 数字化技术在杨柳青年画传承中的应用
3.1数字化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杨柳青年画的保护发展必将积极采用数字化存档,云存储技术实现。通过现代科技获取的信息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更加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其方便整理和重现的特性,也可以达到传统保护所不具有的保真要求, 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长久的储存下去[3]。整理后建立数字化存档系统,并上传至云存储,实施版本控制管理。通过加密与访问控制确保数据安全,仅授权用户可共享。此举为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坚实支撑。
3.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年画展示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是数字化技术的分支,在经过了漫长的蛰伏期后,正处于奇点时期。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的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特征极度契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真性、活态性、整体性等特征[4]。VR与AR技术为杨柳青年画展示带来新纪元。VR通过三维重现、互动体验、虚拟展览等重现艺术与文化,AR实现现实与文化的即时互动。二者结合,增强学习趣味与文化传播力。
3.3数字化创作工具与传统技艺的结合
传统版画通过制版、印刷、装裱等工序完成,以平面纸媒为主。数字技术和在线协作平台的发展改变版画媒介属性,使版画概念日益多元和综合。当今版画概念延展的影像、数字装置等观念性作品屡见不鲜,为版画概念的视觉形态探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5]。数字化手段助力传统版画创作,青年艺术家融合数字技术于图像采集、草图复制、形状塑造等环节,极大提升制版效率,使艺术创作更轻松、高效,并利于技艺传承。代表性方法包括照相制版、背胶转印、喷墨菲林和激光雕刻等[6]。
四、杨柳青年画的创新实践与案例分析
4.1创新策略的提出
杨柳青年画在数字时代创新,数字化复原与再创作融合经典与现代审美,多媒体融合技术提供交互式体验,跨界合作吸引年轻人。数字平台、VR/AR体验及线上线下融合策略,增强观众参与感和沉浸感,拓宽文化传播边界,如“5G让木版年画‘活’起来”项目即为成功案例。区块链的防篡改性、可追溯性和去中心化等为解决数字版权侵权风险提供了高可信、透明和安全的解决思路[7]。此技术用于版权保护,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如杨柳青画社在“时藏”平台成功发行《仕女游春》数字藏品,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商业转化。
4.2技术应用与作品创新
杨柳青年画结合现代技术焕发新生,通过数字绘画工具复原作品,并融入现代审美。多媒体融合技术制成动画短片,AR技术提供互动体验,观众可扫描二维码观看。数字化展览拓宽传播渠道,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学位论文——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 期刊——席辉.国家级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研究[J].国画家,2024,(02):94-96.
[3] 期刊——王琳,钟蕾.数字化在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09):120-122.DOI: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13.09.033.
[4] 学位论文——邢鹏飞.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虚拟体验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 期刊——于艺晗.数字版画的审美特征与艺术价值探析[J].大观(论坛),2022,(08):12-14.
[6] 期刊——吕青.数字版画与传统版画间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路径[J].艺术大观,2023,(36):51-53.
[7] 期刊——赵楷,胡煜环,闫俊桥,等.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保护研究综述[J/OL].计算机工程,1-20[2024-07-25].https://doi.org/10.19678/j.issn.1000-3428.0069147.
学校名字 天津传媒学院
一作:刘智出生于2003年,性别男,汉族,安徽宿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文化产业领域
二作:张蕊,女,汉族,2004年生于甘肃张掖,本科在读学生,专注于文化产业管理研究,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作:易了然 2004年6月 男 壮族 广西隆安 本科 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四作:杨砚棋 2004 女 汉 天津 本科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项目名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241365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