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路径

黎燕
  
百家媒体号
2024年8期
广安市广安区北仓路小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小学劳动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向家庭与社区拓展,形成一种多元参与的教育模式。这种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资源建设,能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使得劳动教育更加具有实践性。本文探讨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教育实践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小学;劳动教育资源

引言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勇敢实践。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所必备的能力。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推动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一、深化挖掘校园劳动教育资源

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资源的构建与利用尤为关键[1]。校园作为主要的劳动教育环境,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教师在校园内深入挖掘并科学利用这些资源,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并优化学生的劳动体验。劳动教育教材内容涉及日常自理和基本家务操作,能为学生的实际参与提供具体案例,加深其对劳动的认识。同时,劳动教育融入语文、科学等其他学科中,能扩展劳动教育的理念。文学作品中的劳动美德,科学课程中对劳动工具的介绍,都能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其对劳动的理解。这种跨学科的资源利用,能有效提高劳动教育的覆盖面。校园内部的校园卫生、植物种植和器材整理等劳动实践资源,能提供具体的劳动场景,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升劳动技能。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的过程,从而能深化其对劳动价值的认识。通过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限于表面的技能培养,而是在深层次上能培育其对劳动的态度、认识和尊重,形成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这种教育模式能确保劳动教育的全面性,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开发家庭劳动教育资源

重点开发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家庭环境是塑造学生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初级阶段,其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到家庭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思想意志以及知识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逐步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这种教育方式有打扫卫生、晾衣服和整理花草等家务活动。家长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向学生传达劳动的价值,还能帮助其建立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为了使劳动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家长需设计多样化的家庭劳动活动,旨在提升小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比赛包饺子、择菜等创造性的家庭劳动,既能增加劳动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劳动成为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成长的途径。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也是开发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环节[3]。家长需要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方针,共同设计家庭劳动任务。这种合作既能优化劳动教育的实施,也使家庭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延伸。

三、广泛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广泛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是小学劳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向,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劳动体验和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学校在劳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多样资源,这样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增进其对社会职能的理解。社区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环节,拥有社区清洁、环境美化等多种适合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活动,这些都是实际而具体的劳动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责任感。此外,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也是拓展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公园、田野和名胜古迹,开展环境保护、自然观察和地理学习等劳动教育活动,这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也能增强其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尊重。与本地的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的劳动体验。参观工厂,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劳动过程,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并理解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这样的体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既能使学生的劳动教育更加全面,也使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连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劳动的全面认知[4]。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连接不同的社会资源,确保学生能在多样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既能反映教育的实用性,也预示着学生将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结束语

将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种协同合作,劳动教育拓展为一种全面的价值观培养过程。劳动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同时也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这种教育策略的持续优化,将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整体进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栾韩莉.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路径 [J]. 新课程研究, 2024, (06): 129-131.

[2]王静, 姚良超, 杨颖. 家校社协同共育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 [J]. 玩具世界, 2024, (02): 226-228.

[3]彭磊, 李可心. 家校协同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 9 (09): 85-88.

[4]陈冬新.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的路径 [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2023, (02): 31-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