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化护理在重症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吴美霞
  
百家媒体号
2024年11期
通城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湖北省咸宁市 437400

摘要:目的:探究多学科联合施行的标准化护理对于重症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成效。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5月接受传统护理的30例急诊ICU俯卧位通气患者作为常规组,而2023年6月至8月接受多学科合作下的标准化护理的27例急诊ICU俯卧位通气患者作为多学科组。对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出现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多学科组的并发症(包括压疮、误吸、非预期拔管和低血压)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此外,多学科组的护理满意度总体上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标准化护理模式对重症俯卧位通气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规范化护理;重症俯卧位通气;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3年3月至5月期间接受标准护理流程的急诊ICU中,有30名患者进行了俯卧位通气治疗,这些患者构成了常规组。而在2023年6月至8月期间,有27名急诊ICU患者接受了跨学科合作的标准化护理下的俯卧位通气治疗,这部分患者被划分为多学科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备比较的基础。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执行标准护理程序。跨学科协作组:采取跨学科合作的标准化护理模式。(1)成立跨学科护理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医师、1名呼吸治疗专家及4名护理专业人员组成,涵盖医疗、呼吸治疗、静疗、管道护理、皮肤造口护理等多个领域。由呼吸治疗专家担任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培训,全面监督与协调操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团队成员分工与职责明确如下:1号位置(头部):呼吸治疗专家负责,负责固定呼吸管道、指挥操作。2号位置(右侧上方):一名护士负责准备充足的输液管线,确保翻身时药物使用的安全。3号位置(左侧上方):一名护士负责确保监护仪导线和呼吸机管道长度适宜,监控患者生命体征。4号位置(右侧下方)与5号位置(左侧下方):分别负责固定同侧引流管,防止受压。引流管沿患者身体纵轴放置,引流瓶及袋子置于身体外侧,尿袋放在双腿间。团队协作中,医师负责监督指导,密切关注团队成员操作,及时纠正不当之处。遇到紧急情况或潜在风险,医师迅速决策,指挥团队暂停操作并采取恰当措施。操作结束后,团队召开回顾会议,成员互评与自我评价,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2)建立标准化护理流程:设计专门的护理记录表,对采取俯卧呼吸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为保障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监督,每个步骤都要在记录表上详细记录。俯卧位期间的标准化护理包括:①确保头部偏向一侧,以便人工气道完全暴露,并严密监控其通畅度。②持续追踪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每小时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和呼吸机参数进行检查并记录。③运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来评估患者镇静程度,保持评分在-3至-4分之间。④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头部稍高脚部稍低的斜坡位,床头抬高10°至30°。(3)并发症的预防措施:①对管道进行二次固定,预留充足的管道长度,如有需要可使用加长管。②对于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在翻身至俯卧位前应暂时停止营养供给,同时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避免腹部受到压迫。③每隔两小时检查一次皮肤压力性损伤高风险区域,确认受压部位的保护措施是否有效。④在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避免实施俯卧位翻身,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俯卧位操作。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8.0软件对计量数据实施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形式展现,不同组别间的计量数据对比通过t检验进行;计数数据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²检验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经过干预处理,两组的PaO2和SaO2值均较干预前有所上升(P<0.05),而PaCO2值则较干预前有所下降(P<0.05)。在多学科综合干预组中,干预后的PaO2、SaO2及PaCO2与常规干预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状况

多学科综合干预组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溃疡、误吸、非计划性拔管和低血压)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

2.3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多学科综合干预组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

3讨论

在重症监护室里,实施俯卧式呼吸支持对病人的呼吸功能产生了明显的正面作用。该体位能够调整胸腔与肺部的压力分布,降低肺动脉的血液分流,增进肺部气体交换及氧合作用,帮助患者更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尽管如此,长时间维持俯卧姿势可能会让患者感受到不适,可能会引起焦虑和失眠等并发症。同时,翻身和导管固定等操作过程可能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影响呼吸支持的效果。目前,俯卧式呼吸支持的护理工作多依赖护理人员的经验,未能充分利用该通气方式的优势。鉴于此,迫切需要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护理策略。研究指出,经过跨学科团队合作干预,患者在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方面,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显示出显著的差异。基于跨学科合作的标准化护理模式,在重症患者俯卧式呼吸支持中的应用成效显著,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这种合作模式让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心理状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通过有效沟通与协调,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助力患者尽快恢复,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结论

总体而言,依托跨学科合作的标准化照护模式,在重症患者俯卧通气治疗中的实践成效显著,有助于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出现频率。

参考文献

[1]王家珍,黄钲,钟医航,等.俯卧位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4):11-15.

[2]张敏.俯卧位通气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在重症肺炎的应用效果[C].上海: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2022.

[3]赵敏.优质护理对俯卧位通气重症肺炎患者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9):197-199.

[4]于洋.重症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0):59-61.

[5]殷文超,刘莅欣.俯卧位机械通气在重症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9):1054-10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