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初探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六大主题之一,分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学段。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结构化、学科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念实现高度统一,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方法,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把握课标与教材核心,提炼单元大概念;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形成单元学习任务群;紧扣真实生活设计活动,开展体验化、情境化学习;实施大单元表现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四个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教育部2021年颁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六大主题之一,分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学段。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结构化、学科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念实现高度统一,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方法,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学的重要途径。大单元教学通过提炼大概念-创设大情境-设计大任务-分解展开进阶活动-实施大单元表现性评价,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本文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们一家人”为例展开探讨。
一、把握课标与教材核心,提炼单元大概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中实施大单元教学,第一步是把握课标与教材核心,提炼单元大概念。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只有明晰单元大概念,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育人目标,建立“课程→单元→单课”之间的下沉通道,将素养培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为例,可以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教材单元核心内容,提炼单元大概念。
首先,是研读课标。对照新课标,从核心素养、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建议、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摘录分析(见表1)。
这个单元涉及的家庭美德、家风,属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单元着重培育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责任意识、道德修养与健全人格。“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价值取向”主要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为之感到自豪,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认识、理解优秀家风,懂得传承家风可以使我国优秀的精神文化延续下去,同时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提升对家庭的认识,树立主人翁意识、有担当精神,积极参与协商家庭事务、解决家庭困难。“道德修养”主要是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优秀家风,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健全人格”主要体现为理性平和,学会处理与家庭的关系。
其次,研读教材。本单元以“加强沟通,与父母相互理解——共担家庭责任,共建美好家庭——探寻、传承家风”为逻辑主线,编排了《读懂彼此的心》《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弘扬优秀家风》三课,对应逻辑主线可梳理教材单元核心内容为:读懂父母的爱,良好沟通;主动参与家庭建设;探寻、弘扬优秀家风。(见图1)
根据以上素养目标和核心内容,本单元的大概念可以拟定为:孝敬父母,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是中华传统美德,优秀家风与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践行和弘扬。
这样,通过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提炼出单元大概念,以此为锚点打通“课程—单元—课时”之间的贯穿通道,使核心素养目标能真正渗透到每一节课中。
二、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形成单元学习任务群
大单元教学强调在大概念统领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与设计,用大任务、大情境启动单元学习,用中心任务统领子任务,以任务串的形式推动单元学习进程。例如,“我们一家人”单元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立足大主题“我们的家庭生活”,围绕大概念,创设大情境、设计大任务——以广东十大“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为契机,参与学校举办的“最美家庭”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争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弘扬优秀家风。大任务分解为两个子任务——任务一是“做温暖孩子,创美好家庭”,任务二是“共建好家风基地”,在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任务中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见图2)
用大概念统摄大情境、大任务,以子任务驱动学生完成大任务,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落实子任务探究,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使学生经理历完整的学习单元,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紧扣真实生活设计活动,开展体验化、情境化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儿童立场,重视传统文化与儿童当下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以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为场域,以儿童能体验的文化生活为话题,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儿童在真实情境中深入思考,展开实践探究活动。
1、贴近学生生活选材
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是公认的传统文化教育原则。老师从选材开始就要重视紧扣学生的真实生活,选择体现日常生活场景的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找到共情、感悟的机会。例如《探寻优秀家风》一课,老师从学校与所在地新港街道共建“好家风”基地、大队部组织同学们参观新港街道“好家风”宣传阵地等活动入手引出家风话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场景,学生的代入感马上能调动起来。
2、点亮学生内在美德
除了重视儿童立场,擦亮学生内在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传承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并发挥着恒常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把孩子们脑中、心中本没有的东西灌输、移植进去,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身上已有的美德点亮、发扬光大。例如,《我们一家人》单元子任务“争做温暖孩子”中的活动“排忧解难,关爱家人”,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在组内分享是如何为家人排忧解难的,引导学生意识到与家人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强化自觉践行、传承家庭美德的意识。
3、留给学生足够的体悟时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人文特质,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触动学生的内在生命体验,而非仅限于知识的表层传授。学生应被鼓励在日常生活及周遭人事中寻找共鸣,自主地从个人经验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非仅仅依赖于外界的强制性输入。教师的角色在于精心筛选教学素材,营造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巧妙的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探索与感悟。这一过程旨在促进学生内心深处对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及道德准则的深刻理解与内化,最终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所学所感融为一体,实现个性化且知行合一的成长路径。例如,《探寻优秀家风》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在导学单的引导下分组开展研学活动,老师给出方法与素材支架,学生自主阅读家训、家书、家风故事,探究蕴含的优秀家风,感受其中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从而建构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家书小组的云上研学,学生通过阅读一封封家书,拉近与革命英雄的距离,从字行间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而洞明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使国家于危难中得以抗敌自强,于困难中得以发展强大。
四、实施大单元表现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明确提出,要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重视表现性评价,倡导通过成果展示、观点交流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坚持以评促教,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面对丰富复杂的学习过程,我们还需要对结果导向的活动进行学习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深度参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评价贯穿整个单元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学习过程评价及学习结果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内化情况,进而反思并改进教学,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见表2)。在《探寻优秀家风》一课中,教师针对活任务“争当优秀家风推荐官”设计评价量表(见表3),细化评价方案,让学生能够清楚对自己评价的具体要求有哪些,使评价更具操作性,体现了评价贯穿大单元教学全程的思想。
通过把握课标与教材核心,提炼单元大概念;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形成单元学习任务群;紧扣真实生活设计活动,开展体验化、情境化学习;实施大单元表现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四个方面实施大概念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有效路径,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方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变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培养青少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 OL].[2022-1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
[3]陆玲玲.大概念视角下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索.中小学德育,2024:02.
[4]沈湘平.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与方法.中国德育,2024:01.
备注:本文系2023年广州市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基于大概念背景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为例”(课题编号:40)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