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切实减轻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国家于2021年出台了“双减”政策(即《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减轻学生课业压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新时代的呼唤下,教育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变革。随着时代更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制约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国家层面推出了“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机构负担。此政策如同一股清风,为学生和家庭带来了轻松与希望,也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利用并不充分。部分教师仍然只依赖黑板和教材进行教学,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不仅限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经教学实践得知,探究性学习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教师未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实验机会有限
初中生物实验涉及广泛的生命现象和生物体,部分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活体生物、特殊植物或动物组织等,因获取难度、季节性、成本或伦理道德等原因,导致实验材料供应不足。限制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影响实验教学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初中课程安排紧凑,生物课程只占据有限的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需要完成理论教学、习题讲解、复习巩固等多个环节,留给实验教学的时间自然就被压缩了。因此,很多实验只能以演示或视频观看的形式进行,学生亲手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
生物实验涉及化学品、生物制品等潜在危险物质,为确保学生安全,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规定。这些规定有时限制了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避免使用有毒有害或具有感染性的材料。虽然作为必要措施,但也间接减少了学生接触多样化实验的机会。
(三)学生兴趣不高
生物学包含大量微观世界的描述和宏观生命现象的解析,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既抽象又难以直接观察。例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基因的遗传机制等,仅凭文字描述难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像。
生物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难以感受到生物学的实用价值。生物课程内容侧重于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构建,而忽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难以看到生物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降低学习兴趣。
三、基于“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由浅入深,注重问题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确保所教内容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生理过程,采用分解、类比等方法,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问题应具有层次性,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例如,开展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课时教学时,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来引入课题,如“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个小生命,你会有怎样的遭遇?”这样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外星生命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将话题转向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知讲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初步认识生物生存环境,提出问题:地球上的生物都生活在哪些环境中?这些环境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或视频: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如池塘、草原、沙漠、海洋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深入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生物按照其生存环境进行分类,如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空中生物等,并讨论每种生物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选取典型生物案例,如鲫鱼适应池塘环境、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等,详细剖析生物如何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来适应环境。设置问题链,引导探究。
问题教学,设置问题链,引导探究。核心问题,设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生物是如何适应并依赖其生存环境的?”这个问题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链设计: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如“不同生物生活在哪些环境中?”、“这些环境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生物是如何通过自身变化来适应环境的?”等。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二)实践引领,开展实验教学
实践引领与开展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建设良好的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具备良好的通风、光线、温度等环境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实验环境。配备齐全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包括显微镜、试管、烧杯、解剖器具等,以满足各种实验需求。精选实验教材与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实验教材,确保实验内容贴近课程标准,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实验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补充,使实验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现象和过程。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前提出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授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如显微镜的使用、试剂的配制、实验器材的清洗等。反复练习和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规范性。
例如,开展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植物体的组成》课时教学时,实验前,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如一株完整的油菜植株、植物根尖结构模型、马铃薯块茎、蚕豆叶永久切片等实验材料,以及显微镜、剪刀、放大镜、刀片、橡皮泥等实验器具。材料和器具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采用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体的形态和结构,激发学生对植物体组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一株完整的油菜植株,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植物体的基本结构。教师提出问题,如“油菜植株由哪些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实验材料和器具。设计两个实践活动。活动一:观察植物根尖结构。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的纵切面,识别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如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并讨论这些结构的功能。活动二:观察叶片结构。通过徒手切片或观察蚕豆叶永久切片,了解叶片的横切面结构(如上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并分析叶片各部分的功能。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实验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并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三)层层深入,关注生活体验
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提升其科学素养。教师精心挑选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物现象和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如家庭种植的小盆栽、社区公园中的生物多样性等。贴近生活的实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等,将相关生物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依据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动画等,将抽象的生物概念和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使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推荐优秀的生物科普网站、纪录片和在线课程,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思考。
例如,开展八年级上册第19章第2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课时教学时,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长发育实例,如家中种植的绿植、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从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或茂盛的花丛的。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生长发育的奇妙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种子结构的探究,准备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等实物材料,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结构特点。通过对比两种种子的异同点,引导学生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别是胚作为新植物体的幼体的重要性。种子萌发的条件,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和内部条件(如种子本身的活力)。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例如,设置几个实验组,分别改变温度、水分或空气条件,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植物的芽与生长,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或室内绿植,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芽是如何发育成茎、叶、花的。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细胞的分裂和伸长等生物学原理。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校园内选择一种植物进行长期观察,并记录其生长变化过程。定期交流和展示观察结果,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兴趣为主,构建开放情境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如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和情境导入等。新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小故事、直观的实验操作或生动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学习。教学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例如,开展八年级上册第26章第3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课时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政府官员、环保组织成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等角色,就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决策。选取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案例或失败教训进行展示和分析。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纪录片、学术论文等渠道,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和方法,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资源调查,学生分组对校园或社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了解资源的种类、数量、利用状况等,并撰写调查报告。环保宣传,组织学生制作海报、手抄报或拍摄短视频等宣传材料,向身边的人宣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包括注重问题教学、开展实验教学、关注生活体验以及构建开放情境等方面。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媛莉.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方法探析[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一).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五中学,2023:6.
[2]王云.刍议初中生物课堂实验教学效率提高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山东省肥城市实验中学;,2022:3.
[3]蒲燕. 关于实验教学的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方法研究[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课程教学与教育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二). 安顺市第五中学;, 2023: 5. DOI:10.26914/c. cnkihy.2023.041661.
[4]冷近生.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效率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2, (06):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