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两个结合”视域下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三重维度

——基于理论渊源、价值旨归、实践方向的研究

白亚茹
  
百家媒体号
2024年15期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750000

摘要: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印记与文化标识,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从何处来”这一关于民族根脉的问题如若要得到科学地回答,就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两个结合”的提出,回答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渊源、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理论相联系的价值旨归,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新指南。

关键字:“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

一、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中始终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忠实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高度重视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新来指导新时代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中国化”,就必须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这片沃土植根,因此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一)“两个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历史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衰落,都显示在其文明的衰落上。精神上的失落、人格上的矮化、价值取向上的泛化,这是文明衰落的表现。这样的国家是强大不起来的。反言之,一个国家的强大,同时显著在其文明的迭起。“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经济原因是归根结底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政治原因可以是某些具体事件的直接原因;传统思想因素可以是某些具体事件的直接原因,这里提到的“前提”和“条件”强调了创造文化生活的精神条件,即潜移默化在人们血脉中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充分认识且高度重视到恩格斯提到的“前提”和“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核的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契合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外来思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定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只是身披融合的“外衣”,而是要真切地与中华文化相契合,让马克思主义更具有中国气派,真正实现“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这朵“真理之花”,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绽放出更精彩的绚丽。

(二)“两个结合”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行动上在实践中始终挖掘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致力于在创造性转化中发展,在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砥柱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得到充分涌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历史所趋,是在中华民族遭受重大危机中的幡然醒悟,是从外敌入侵之始在动荡不定的局势中所引起的文化思考,“全盘西化”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推崇,既表现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又体现在文化精神方面。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接踵而至,近代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反思思潮,“科学、民主”成为新的口号,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全盘西化”,构建以学习西方为主的文化风潮。虽然近代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对峙导致冲突频发,文化市场上选择泛化,传统文化收到强烈冲击,中华文化由于“西洋文化”猛烈冲击而逐渐失落、仿佛日暮西山。2五四运动后,新的理论开始占据文化市场,马克思主义出现并被李大钊等知识分子作为治病救国的“良方”,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竭力清除传统封建思想,坚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造了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打破了“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观念,使得中华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党的历史发展深刻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两个结合”,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新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实际,实现本土化、时代化和中国化。

二、价值旨归

(一)“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百年以来所经历的实践经验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这片沃土扎根的历史总结,是中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总结,因此更是推动中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其丰富性犹如汪洋大海的磅礴,是吸收各方河流的交汇处。但时代瞬变,环境变迁,传统文化中暴露出一些与新时代发展不相适合的旧内容、旧形式,因此在发展中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两个结合”为笔,书写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一页。“两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化价值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两个结合”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自产生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过程就从未停止过。放眼新起点,更要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时代契合,与现实交融的新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作为丰富的理论资源,只有与马克思主义彼此契合相互成就,让马克思主义这棵真理之树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之中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两个大局”交织愈发深入,同时要求理论在与世界同向前进的过程中必须具有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成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才能紧紧抓住发挥当代价值的历史契机。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扰乱了世界秩序,俄乌战乱、巴以冲突这些局部动荡势必会将全世界牵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势必会要求新的理论创新。因此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剂”。

三、实践方向

(一)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文化精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心底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精神标识。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文化精粹。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道德伦理。第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在凝练挖掘文化精粹的过程中,必须整合文化历史资料,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凝练整理出最具有影响力,最适应当代环境的传统文化,为其注入新的时代血脉,使其成为更具有时代性的主流文化。第二,纵览历史时要用整体和局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关系,把握中华历史局部性和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在世界历史这个整体中去挖掘中华历史的精华,必须把握世界历史文化这个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比较,在与时代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依旧要保持对中华文明五千年来历史发展的高度认可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以新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梳理提炼五千年文化历史发展中的精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在心底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备合理的制度和措施,制定文物保护、海外追回等措施,让文物回归祖国,让古文物在现代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其次要运用好新时代的方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多种形式的新媒体,运用文字语言、镜头语言在新时代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大众传媒是现在文化传播的新形势,“抖音”等视频平台激发了大众对开发自媒体新形势的热情,公众不断提高的社会参与感同时也增强了中华绣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也可以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加强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既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又可以让群众在日常生活娱乐中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树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三)在推进社会治理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我现在所运行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必须紧扣中华民族特色,把握社会会治理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精髓。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更要在推进社会治理中把握我国特有的文化传承、历史传统。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传承发展。充分挖掘学习古代哲学思想,既是完善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式,也是是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现在所提出的“小康社会”借鉴于传统的“小康”一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愿望的历历相传。现在所提到的“一带一路”借鉴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运行方式,传承了古代丝绸精神,是人民对文化、经济对外交流传播智慧的一脉相承。古代文化中所讲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体现在现代理论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些古代思想体现在现代理论中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长治久安、和平发展的美好局面离不开古代的善治思想,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不断提高着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

四、总结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绵延,我们的举手投足里,是魏晋风骨的接续,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是华夏智慧的结晶,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色,才有今日的异彩纷呈,当我们骄傲地向世人展示中国风采,文化正是护盾,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认同,也源自于以文化为支撑的家国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在实践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精髓,在实践中感悟文化魅力,在一次次的文化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治理中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体系的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发展,在结合中创新传承。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2.靳学斌,苏丽哲.“两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扬[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5-2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马庆玲.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1(06).

[7]杨增岽,范嘉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3-08-09.

[8]李玉;李莹.在中共党史研究中讲好党的历史主动精神[J].《苏区研究》,2023-05-25

[9]谭小攀,马绪龙.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三重逻辑[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06-10

[10]周作福.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08

[11]王永贵.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识形态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

[12]杨冬梅,李欣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及融合发展[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03).

[13]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4]孙东升.做好“两结合”掌握主动权[N].《北京日报》, 2021-09-13

[15]何中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N].《人民日报》,2021-08-09

[16]陶文昭 .凝心聚力向前进[N].《北京日报》,2021-11-15

作者简介:

白亚茹(1999),女,回族,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