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模式的产业学院建设探索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健康产业学院为例,阐述了产业学院的建设意义、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师资培养、基地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建设经验。提出了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产业学院建设途径及运行管理措施。
关键词:中国特色学徒制;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保障措施
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办学实践,是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1]。产业学院的建立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设意义
职业教育要想办得成功,必须走得进企业、跟得上产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我校一贯坚持服务育人的办学宗旨,致力培养中高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与江苏汇鼎光学眼镜有限公司于2021.01共同建立了“眼健康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在充分考虑校企双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组织构架
“眼健康产业学院”成立了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负责对产业学院办学中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指导、监督和协调,调节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权力格局,为眼健康产业学院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成立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员由教育局领导、企业老总、校长等领导组成,定期会商和解决有学徒制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联络、联合招生小组。组员包括合作企业负责人、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等。负责联络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工作关系,实施本专业校企联合招生。
3.成立实施小组。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学徒制工作的研究、组织、实施、推广。确保学徒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实施。
三、运行模式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健康产业学院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校企资源和校内资源,促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创新。该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对接产业,优化服务方式:我们制定了产业学院建设三年规划,对各项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强化过程管理。每年组建一个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实现校企共育,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对接岗位,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灵活运用项目化教学、仿真教学、场景教学多种教学方法。
3.对接合作,优化招生方案:眼健康产业学院推进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开展招生招工一体化。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4.对接标准,优化评价机制:我们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多元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四、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产业学院运行管理的核心, 教师是产教融合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结合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特点,产业学院应实施“双师、双职、双能”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2]。
我校眼健康产业学院组建了由企业导师、专业教师等组成的校企双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1.组建团队:建立1个名师工作室,设专业带头人1名,其骨干教师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团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和凝聚力。
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学徒制教学,通过建立健全职业发展机制,为教师提供晋升、评优、奖励等机会,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3.组织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和师德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中国特色学徒制育人模式。
4.实践提升:定期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在验光、配镜、低弱视康复、眼镜门店营销等方面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
5.任务引领: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学历教育提升,通过主持或参与教科研项目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案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学术讲座等活动,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五、基地建设
我国现代学徒制不仅是培养有技能的学徒,更是培养有根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底色[3]。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思想引领:在合作企业设立德育基地,通过定期参观、游学,将思政元素融贯于学生成长历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生学好本领,建设家乡的决心。
2.真题实做:教学中的实习实训项目对标企业真实需求,在教学时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进行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
3.环境熏陶:在班级布置企业标牌标语,实训室设置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日常穿校服,实训室里穿“工装”佩“工牌”。学生能从无形的着装文化中感受到有形的“存在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强烈的归属感。
六、保障措施
从中国国情出发,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模式。
1.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保障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让企业了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让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机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
2.加强资源建设,加大保障投入:在资源配置方面,学院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3.加强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科研项目立项及成果转化。
4.加强过程管理,促进长效发展:校企双方共同构建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和管理机制,并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结束语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具有校企深度融合、产学协同育人等特点,是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有益探索。在产业学院中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巨银.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群像特征与发展启示 [J]. 《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0期.
[2] 张国华,张丽珍.探索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模式——以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09):122-123+129.DOI:10.13492/j.cnki.cmee.2021.09.040
[3] 牟群月,米高磊.新时代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践样态及发展启示——基于首批22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典型案例的质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90-96.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产业学院建设研究”(ZYB1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郦占军,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眼视光专业负责人,高级讲师,镇江市骨干教师,镇江市职业教育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眼视光技术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眼视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朱群跃,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商贸部主任,高级讲师,丹阳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思政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