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文章首先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和数学问题解决的特点。随后,从问题情境设计、培养问题解决策略和设计综合性应用题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最后,通过一个具体教学案例,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独立思考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实用的学科,它不仅涉及数量、结构、空间等概念,还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经济等诸多领域。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学习理论
问题解决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强调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经验即教育"的观点,为问题解决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杜威认为,通过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是智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斯滕伯格认为,问题解决包括三个关键方面: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帮助学习者识别问题的关键点;创造性智力有助于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实践性智力则支持学习者将想法付诸实践。这一理论为问题解决学习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参与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索和解决过程,来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特点
数学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相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问题往往涉及数量、空间、结构等抽象概念,需要学习者运用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这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技能。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之中。这对学习者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数学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如计算、几何、应用等。这些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或是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需要学习者进行创新性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数学探究和创新能力。数学问题解决通常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者需要经历问题理解、策略选择、解决实施和结果反思等多个步骤,并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解决方法。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数学建模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问题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和情景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如日常购物、家庭生活、校园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问题情境应该具有情景性,即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代入问题场景,更主动地参与到问题解决中。
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给学生留出探究、创新的空间。同时,问题情境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能挑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这种合适难度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能力。
(二)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培养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明确问题的要求,识别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和条件。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这一步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策略选择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合的解决策略。例如,运用逆向思维、相似问题转化、分解问题等策略。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三)设计综合性应用题
综合性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多个数学知识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涉及学生关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问题设置应该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应该涉及多个数学知识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组织计算过程,并对结果进行反思评价。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阐述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教师准备以"买苹果"为背景设计一个综合性应用问题。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小明想买一些苹果,但是他只有20元钱。一个苹果10元,一个梨5元。小明想买尽可能多的水果,但不能超出自己的预算。请小明计算他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苹果和梨?
这个问题情境具有以下特点。贴近学生生活,买水果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能够代入情境,产生共鸣。涉及多个知识点,包括乘法、加法、比较大小等多个数学知识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开放性较强,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探索多种解决方法。
问题解决过程,学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问题,明确小明的预算是20元,每个苹果10元,每个梨5元。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如穷举法、方程求解法等。以穷举法为例,学生可以列举所有可能的组合,计算总花费是否在预算内。学生可以检查自己的解决过程和计算结果,评估解决方法的合理性。
在问题理解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别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明确问题要求。在策略选择阶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鼓励他们尝试创新性的想法。在解决实施阶段,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解决步骤,检查计算过程。在结果反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综合性强的问题情境,并在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结论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优化教学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解决习惯,最终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熊晓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以人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为例[J].新课程,2024,(08):148-150.
[2]李欣.试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J].成才之路,2023,(12):93-96.
[3]贺新.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23,(37):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