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高真
  
百家媒体号
2024年14期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266555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锤炼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育人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从明确志愿服务理念、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优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四方面着手,构建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框架,进而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够新颖,缺少及时的更新和优化提升,使得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往往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1]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志愿服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其实效性与吸引力,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应构建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通过帮助他人和社会,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还能够不断净化自己、完善自己、革新自己、提升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提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其次,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技能、提升个人能力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理论知识得到生动展现,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促使个体自发学习和钻研技能。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通过培训等形式提升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规范性,进一步促进自身知与行的统一。[2]还有,志愿服务增强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大学生不仅能够结识更多朋友,拓展人际关系网络,还能够丰富人生阅历,增强社会责任。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彰显自身价值,找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提升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领导力。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接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了解社会、实践理论,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增强和乐于奉献精神的弘扬。

(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实践理论的平台,传承了华夏奉献精神,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让他们更加懂得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让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志愿服务活动还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增强。

二、以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我价值,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核心精神,强调自愿、无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以此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

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志愿服务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制定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学生志愿服务机构,如学校志愿者联合会,负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志愿服务制度,对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统筹管理与指导,记录志愿者的服务工时,维护志愿者权益。学校可以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学团工作考核体系中,以提升学团群体的整体参与度。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中,将志愿服务经历和工时纳入“创新实践学分”。同时,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完善的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形成系统化的体系。[3]

(三)优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优化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需从组织建设、活动运行、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全方位提升。首先,在组织建设方面,应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提升协同性,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加强志愿者的思政引领,提升其主动性和规范性。其次,在活动运行方面,应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使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成长,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完善志愿服务相关规章制度,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确保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高校要加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政教育,打造具有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强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应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志愿服务的育人实效,真正走出一条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回应时代要求的实践育人之路。[4]

三、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高校应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育人优势,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之中,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的各项工作机制,积极打造各类志愿服务品牌,来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升级,通过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Xu Guohui. THE AUXILIARY EFFECT OF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N ALLEVIATING STUDENTS’ COGNITIVE IMPAIRMENT[J]. Psychiatria Danubina, 2022, 34 (S2): 252-252.

[2]王磊.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双核驱动模式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 (22): 113-116.

[3]陈佳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融入研究[J]. 才智, 2024, (19): 21-24.

[4]张御钿.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研究[D]. 集美大学, 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