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三行四美’文化价值的心理契约构建路径:中职学校学风建设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中职学校学风建设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研究以心理契约为理论支撑,创新性地提出了“KAS学风建设实践模型”,旨在承载“三行四美”文化价值内容,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校、教师、学生“三元主体”的责任意识,构建指导性强、操作性高的学风建设模式。研究深入解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与形式,明确了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路径,分析激励与引导、调适与整合、维护与强化功能。同时探讨心理契约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以确保学风建设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探索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
关键词:学风建设、心理契约、三行四美、动态调整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探索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演进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而校园文化建设是破解中职教育质量不高的长效机制。学风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深远地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在寻求改善传统的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为提供了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视角和方法。
在中职学校学风建设中,创造性地将更加贴合某校中职学生特点的“三行四美”校园文化的价值系统嵌入心理契约构建路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学习投入的心理倾向,形成更具操作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最终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这一构想旨在通过将校园文化学风建设细化为三个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KAS实现阶段,即“塑造(Kneading)”、“适应(Adapting)”和“巩固(Solidifying)”,激励与引导学生参与以“三行四美”为价值内容的学风建设,调适与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以形成共同学习愿景,逐步塑造和巩固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进而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维护与强化正向学风环境。
该构想将校园文化建设聚焦在学风建设,而学风建设则以“心理契约”作为理论支撑,构建起在组织与成员间隐性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的心理契约实现路径,而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路径则承载着“三行四美”校园文化价值的相关内容。该探索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终极目标,以心理契约为理论支撑,以学风建设为着力点,以创新性的学风建设三个阶段为实现路径,以“三行四美”文化价值系统为承载内容的完整模型体系。
二、心理契约、特性及其作用
心理契约是指成员与组织双方在互动和沟通之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对于提高成员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契约强调心理联系,具有个体感受、双向期望、动态互惠三个特性,在组织明确传达期望的前提下,与成员定期沟通,履行承诺,在激励与引导、调适与整合、维护与强化的作用下,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形成组织文化。
(一)激励与引导功能
心理契约在中职学校学风建设中能够发挥激励与引导作用。心理契约涉及师生双向的期望与责任认知,这引导他们向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努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隐性的契约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调适与整合作用
心理契约在中职学校多元学习环境中能够发挥调适与整合的作用。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出现期望与现实的偏差时,心理契约能够整合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及时调整期望,以保持学风建设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推动学风建设的整体进步。
(三)维护与强化功能
心理契约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动力维护与强化作用。通过沟通与调整,心理契约能够加深师生间的信任与理解,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念与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保持坚定的态度,持续推动学风建设的正向发展。
三、“三行四美”校园文化价值系统与心理契约实践路径的承载关系
(一)“三行四美”的内涵
某校“三行四美”校园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三行”即孝行、雅行、正行;“四美”即学习美、创新美、劳动美、奉献美,其具体内涵为:1.孝行: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同伴,感恩社会;2.雅行:要爱好文艺,涵养情操,丰富知识,提高修养;3.正行: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勇于担当;4.学习美:勤奋学习,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能力;5.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梦想,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灿烂人生;6.创新美: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奉献美:有大爱之心,有大义之志,有大德之行,成大功之业。孝行尊老为先,雅行礼仪相随,正行诚信为根本,学习美启迪智慧之源,创新美开拓未来之路,劳动美转化智慧为硕果,奉献美则让成就回归社会,各要素环环相扣,最终绘就学生光明的未来。将“三行四美”文化价值系统融入中职学校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的构建路径中,能够使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形成更为明确、具体的期望与责任认知,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学风建设的正向发展。
面对中职学校学风建设实践中的诸多现实挑战,尝试以“心理契约”为理论基础,创新性地设计“KAS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模型”,承载“三行四美”校园文化价值系统内容,构建更加符合中职学生特点、更具操作性的学风建设模式。
(二)价值内容与实现路径的承载关系
1.价值内容的融入与具体化:(1)“三行四美”校园文化价值系统,为心理契约的构建提供了具体、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内容支撑。(2)这些价值内容被细化并融入到心理契约的构建路径中,使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形成更加明确、具体的期望与责任认知。
2.KAS实践框架的路径承载:(1)KAS实践框架的三个阶段,为“三行四美”价值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操作性的路径。(2)在塑造阶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开始塑造和传达“三行四美”的价值观念。(3)在适应阶段,师生逐步适应并内化这些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4)在巩固阶段,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强化,使“三行四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推动学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3.心理契约的激励与引导作用:(1)“三行四美”价值系统通过心理契约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心理契约涉及师生双向的期望与责任认知,引导学生向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努力。
4.调适与整合作用的发挥:(1)当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出现期望与现实的偏差时,“三行四美”价值系统通过心理契约的调适与整合作用,能够整合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重新定位角色与责任,及时调整期望。(2)这有助于保持学风建设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推动整体进步。
5.维护与强化功能的实现:(1)“三行四美”价值系统通过心理契约的长期维护与强化功能,能够加深师生间的信任与理解,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念与责任感。(2)这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保持坚定的态度,持续推动学风建设的正向发展。
这一视角为中职学校的学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依托“三行四美”为价值内容的心理契约实践路径为推动中职教育学风建设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心理契约的构建
(一)内容与形式:深入解析与框架构建
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与展现形式是中职学校学风建设中的构建前提。心理契约在内容上涉及了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期望与责任认知和行为规范上的默契与共识。期望的具体形式包含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学习投入的期待、课堂纪律的遵守和师生互动方式的约定。这些期望内容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基础,是学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认知是心理契约中的核心要素。它明确了教师应担负的教学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评价学习效果等。同时,学生也应承担起相应的学习义务,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寻求帮助等。这些责任认知为师生双方提供了内化的行动指南,是形成健康、有序的教学环境的自我约束。
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呈现。在校园内应当遵守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学习态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修养,更对整体学风有着深远影响。践行孝雅正文化价值追求,遵守德智体劳行为规范,则意味着尊重他人、追求卓越、珍视诚信,这些都是优良学风的重要价值组成部分。
在形式上,心理契约既包含明确的、书面的价值期望,如前述“三行四美”校园文化等愿景价值体系,这为师生双方提供了明确的文件属性的指导和约束。同时,心理契约也涵盖隐性的、基于默契的理解,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的信任和期待,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的信赖。心理契约中的默契增强了师生彼此的情感联系,为学风建设注入了人文关怀。
心理契约构建的模式途径和价值内涵是学风建设框架与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明确期望、责任认知和行为规范,以及采用书面与默契相结合的形式,心理契约在中职学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师生双方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约束力量,更为培养正向价值导向的优良学风和提升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三元主体”结构:基于“三行四美”校园文化价值的责任网络
在中职学校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构建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三元主体”结构,它们各自承载着基于“三行四美”特色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期望与责任,共同编织成学风建设的稳固网络。
学校作为学风建设的引领者和资源提供者,不仅负责制定教育方针、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资源,更期望通过贯彻诸如“三行四美”价值观念,培养出具备品德高尚、技术娴熟和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期望教师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实践“孝行、雅行、正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同时期望学生能够在“德美、智美、体美、劳美”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栋梁。
教师在学风建设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他们不仅期望学生能够积极响应学校的教育方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期望学校能够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教学支持和资源,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系统。教师的期望反映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投入,也体现了他们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同时,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即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践行“三行四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生在学风建设中是核心受益者。他们期望获得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教师指导,以便在“三行四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期望体现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憧憬和规划,也展示了他们对提升自身能力的渴望。同时,学生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即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努力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三行四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元主体之间的期望与责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校园文化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联结。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协作是推动学风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三行四美”的期望与责任网络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方向和目标,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契约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
心理契约是伴随情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的动态过程。在中职学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中,教学环境的变迁,包括教育政策的更新、教学设施的改善,或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演变等因素会触发心理契约调整。同时,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升级,心理契约也需随之适应性优化。
心理契约调整须遵循自愿、平等、认可、时效性和灵活性原则。一、自愿原则即所有相关主体应自愿参与到契约的调整过程中,确保调整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二、平等原则强调在调整过程中各方应享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度,避免任何形式的强制或歧视。三、认可原则意味着调整后的契约内容应得到各主体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以确保其顺利实施。四、心理契约的调整还需特别注重时效性和灵活性。时效性要求调整过程能够及时响应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避免滞后或超前。灵活性则强调调整策略应能适应不同情境和主体的需求,既不过于僵化也不过于随意。动态调整机制使心理契约成为自我更新和完善的重要工具,为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叶琳琳.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心理契约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2):72-76.
[2]张祖曦.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15(04):108-112.
[3]李丽.扬州市G学院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6.
[4]代晓明.浅析"五有阳光青年"德育培养的路径——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山西青年,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