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摘要:目的:检验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效度以及跨性别测量等值性。方法:采用中文版CD-RISC量表对3810名大学生展开调查,以简式韧性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为效标,间隔2周后,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167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中文版CD-RISC量表25个条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各条目与所属维度均分相关系数在0.65~0.90(P值均<0.01)。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量表可以提取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5.08%,各项目因子载荷在0.65~0.87。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χ2/df=4.965,RMSEA=0.056,GFI=0.926,CFI=0.933,NFI=0.918,AGFI=0.909)。量表总分、各子量表得分与效标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47~0.60、0.45~0.77,P值均小于0.01。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重测信度为0.67,各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5~0.90,重测信度在0.46~0.73。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跨性别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和严格等值模型均被接受。结论:中文版CD-RISC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国内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评价与研究。
关键词:心理韧性;信度;效度;测量等值
【Abstract】Purpose: To examine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cross-gender equivalence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Method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D-RISC scale was used to survey 3810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implified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Adolescent Mental Toughness Scale as validity scales, and 167college students were re-tested at 2-week intervals using a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Results: The 25entr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D-RISC scale had good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entries and the mean scores of the dimensions to which they belonged were in the range of 0.65to 0.90(P < 0.01).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five factors could be extracted with a 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of 65.08%in this scale, and the factor loadings of each item were in the range of 0.65~0.87.Validated factor analysis showed a good model fit (χ2/df=4.965,RMSEA=0.056,GFI=0.926,CFI=0.933,NFI=0.918,AGFI=0.909).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overall scale scores, the scores of each subscale and the validity scale were in the range of 0.47~0.60and 0.45~0.77,respectively, with p less than 0.01.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ies of the scale as a whole were 0.89and the re-test reliabilities were 0.67,a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ies of the subscales were in the range of 0.75~0.90and the re-test reliabilities were in the range of 0.46~0.73.The multi-group validated factor analysis proved that the cross-sex morphological equivalence, weak equivalence, strong equivalence and strict equivalence models were accepted. Conclus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D-RISC scal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f mental tough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Keyword】Resilience; Reliability; Validity;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弹性”等,指个体能够有效地适应和应对压力与逆境事件的过程[1]。近年来,心理韧性得到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较多研究聚焦于良好心理韧性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如:Block等人[2]认为较高的心理韧性使个体对生活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种高度积极的情绪往往能够帮助他们对抗消极情绪。也有研究证实,良好的心理韧性与大学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4]。廖文娜等人[5]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可以减少非恢复性睡眠,也就是说,良好的心理韧性对睡眠具有保护作用。反之,较低的心理韧性将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幸福感等情绪[6]。对此,通过便捷的量表测量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外学者对心理韧性量表使用较多,已有研究证明,由Friborg等人[7]编制的成年人心理韧性量表(RSA)用于评价挪威成年人心理韧性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测试内容比较全面,但是过多的条目(43条)不仅耗时长,还会引起受试者的测试疲劳。由Connor和Davidson[8]编制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长度适中,内容多元,应用于美国健康人群、精神患者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国内已有学者将该量表精简为中文版10条目心理韧性量表,确定为单维度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1,分半信度为0.811,重测信度为0.817。改良后的量表优点是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题量少,使用方便[9],缺点是评价内容的完整性降低,且主要针对护生。然而,尚不清楚原版CD-RISC量表是否适用于中国大学生。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关键期,逐渐脱离家庭,探索和发展自我的关键期,人际关系复杂多变,面临学业压力,具有一定心理上的脆弱性[10]。而目前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韧性评价的量表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群体心理韧性研究工作的进展。因此,本研究旨在引进原版CD-RISC,检验其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的信度和效度,为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心理韧性的测量提供一个新的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1,主要用于CD-RISC量表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于2023年5月16-31日,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广东、湖南、江西、北京、福建、贵州、天津、陕西、湖北、河北21所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美术教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动物医学、轮机工程等86个专业的大学生,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拟发放4000份问卷,剔除漏答、明显乱答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810份,有效回收率95.3%。其中男生2028人(53.2%),女生1782人(46.8%)。大一973人(25.5%),大二1155人(30.3%),大三983人(25.8%),大四699人(18.4%),平均年龄为22.3±1.9岁。
样本2,主要用于CD-RISC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以及效标关联效度分析。于2023年6月5 -17日,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广州市3所高校体育教育、商务英语、通信工程、影视摄影与制作等12个专业大学生,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拟发放600份问卷,剔除规律性填答、缺漏项大于15%的问卷后,获得56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3.7%。其中男生310人(55.2%),女生252人(44.8%),大一189人(33.6%),大二168人(29.9%),大三113人(20.1%),大四92人(16.4%),平均年龄为21.8±2.1岁。
样本3,主要用于中文版CD-RISC量表的重测信度分析。于2023年6月17日,采取方便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2周后在样本2中选取广州某高校运动训练专业170人进行中文版CD-RISC量表的重测,剔除明显乱答问卷3份,获得有效问卷167份,有效回收率为98.2%。其中男生84人(50.3%),女生83人(49.7%),平均年龄为23.2±2.0岁。
本研究调查前获得学生的知情同意,并获得广州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3LCLL-12)。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该量表共25个条目,包含个人能力、消极情感忍受度、变化接受度、情绪控制和精神信仰五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1=从不这样、2=很少这样、3=有时这样、4=经常这样、5=总是这样),分数越高,反映个体心理韧性越好。
该问卷在经过原作者授权同意后,CD-RISC量表汉化过程采用Brislin[11]的回译法。首先,由心理学专业的3名硕士研究生将原版英文量表分别翻译成中文版,经过讨论后形成中文版CD-RISC量表初稿。然后,请1名大学英语教师和2名英语专业研究生将中文版CD-RISC量表翻译成英文,比较与原版英文量表的差异,对有差异之处进行修改,形成中文版CD-RISC量表。最后,将中文版CD-RISC量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班级的学生(男生17人,女生6人),让学生填写并发表意见,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量表各条目。最终确定中文版CD-RISC量表的各条目表述清晰,通俗易懂。
1.2.2 效标工具
效标效度指一个测验对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试的准确性[12]。本文参考黄娟[13]等人的研究,也选用了如下两个量表作为效标工具:
简式韧性量表(Brief Resilience Scale,BRS)由Smith编制,国内陈维等人[14]进行汉化修订。量表包含6个条目,正向和负向计分各3项,采用5点评分,1~5分依次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该量表在评价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克隆巴赫系数为0.778,重测信度为0.576,问卷辨识度为0.939。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胡月琴等人[15]编制,共27个条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所有条目采用1分(从不)到5分(总是)5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郑莉娟等人[16]研究认为该量表应用于大学生心理韧性测评时,5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4、0.843、0.755、0.849、0.724,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12。
1.3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6.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效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和重测信度检验等,采用AMOS2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项目分析
采用决断值法和皮尔逊相关法对中文版CD-RISC量表进行项目分析。首先,运用决断值法,依据量表总分的高低顺序对样本1进行排列,得分最高和最低的27%分别组成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对25个条目的高分组与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各条目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值均<0.01),说明量表各条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其次,运用皮尔逊相关法,分析样本1中各条目与所属维度均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条目与所属维度均分相关系数在0.65~0.90之间,符合题总相关系数大于0.3的标准,且P值均<0.01,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2.2 效度分析
2.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样本1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0.889,χ2=15861.342,df=300,P=0.000<0.01。由此可以看出,中文版CD-RISC量表各条目内部存在共同因素的可能,进而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可以将该量表的所有条目抽取5个因子,其累积方差百分比为65.08%。参考原量表,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个人能力、消极情感忍受度、变化接受度、情绪控制和精神信仰。各条目的因子载荷见表1。
此外,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采用样本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4.965,RMSEA=0.056,GFI=0.926,CFI=0.933,NFI=0.918,AGFI=0.909,各拟合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判断标准[17]。因此,该模型拟合度较为理想。
2.2.2 效标关联效度
采用皮尔逊相关法对样本2进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选取简式韧性量表(Brief Resilience Scale,BR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作为中文版CD-RISC量表的效标。表2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简式韧性量表与中文版CD-RISC量表总分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47~0.60,P值均<0.0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与中文版CD-RISC量表总分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45~0.77,P值均<0.01)。表明中文版CD-RISC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2.3 信度分析
采用样本2对中文版CD-RISC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样本3对中文版CD-RISC量表重测信度。如表3所示,该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Cronbach's α系数在0.75~0.90之间,重测信度在0.46~0.73之间。
2.4 测量等值性
当前,测量等值性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中[18]。因此,采用样本1,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多组比较检验中文版CD-RISC量表的跨性别等值性。结果显示,男样本、女样本、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严格等值模型的拟合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判断标准。同时,弱等值模型与形态等值模型、强等值模型与弱等值模型、严格等值模型与强等值模型对比的ΔCFI、ΔTLI均小于0.01,表明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和严格等值模型假设成立,中文版CD-RISC量表具有跨性别等值性[19]。因此,中文版CD-RISC跨性别组的测量等值成立。
3 讨论
心理韧性是个体维持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心理资源,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调动身心资源抵抗逆境,从而保持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6]。本文对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并检验了其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各条目与所属维度均分相关系数在0.65~0.90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文版CD-RISC量表各条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因而未删减题目。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可以提取5个因子,各因子的因子载荷高于0.5,符合测量学标准[20]。量表中25个条目的归属与原版问卷一致,5个因子能够解释总体变异的65.08%。进一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模型拟合度较好。
效标效度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CD-RISC量表与简式韧性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均存在正相关,表明中文版CD-RISC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CD-RISC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处于0.75~0.90,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67,分量表重测信度处于0.46~0.73,基本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跨时间稳定性。总体看来,这反映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以作为我国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评测工具。
评测工具具有性别的测量等值性是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性别差异的重要前提,为此,本文考察了中文版CD-RISC量表的男女群组测量等值性。从研究结果来看,中文版CD-RISC量表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和严格等值模型均成立,对数据的拟合良好,表明量表具有男女群组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该量表可以推广到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群体心理韧性的评价工作中。
综上所述,中文版CD-RISC量表应用于中国大学生心理韧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因而可以用作我国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诊断的工具,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践工作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Windle, G. What is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oncept analysis. Reviews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2011,21(2), 152-169.
[2]Block, J., Kremen, A. M. 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70(2), 349–361.
[3]Padesky, CA, Mooney, KA. Strengths-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A Four-Step Model to Build Resilience[J].clinical psychology&psychotherapy,2012,19(4):283-290.
[4]Babi R, Babi M, Rastovi P,et al.Resilience in health and illness[J].Psychiatr Danub,2020,32(2):226-232.
[5]廖文娜,叶增杰,罗向晗,等.心理韧性与大学新生非恢复性睡眠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2):255-262.
[6]家晓余,张宇驰,邱江.思维模式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压力知觉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4):202-209.
[7]Friborg O, Hjemdal O, Rosenvinge JH, Martinussen M. 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 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 Int J Methods Psychiatr Res. 2003;12(2):65-76.
[8]Connor KM, Davidson JR.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Depress Anxiety. 2003;18(2):76-82.
[9]叶增杰,阮小丽,曾珍,等.中文版10条目心理韧性量表在护生群体中的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报,2016,23(21):9-13.
[10]黄柳玥,屈笛扬,梁凯欣,等.简版自我关怀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纵向等值性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01):107-111+115.
[11]Beaton DE, Bombardier C, Guillemin F,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self-report measures[J]. Spine, 2000,25(24): 3186-3191.
[12]张力为.效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4):493-495+501.
[13]黄娟,杨小兵,余毅震,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在中国农村中学生中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9): 1353-1355+1359.
[14]陈维,刘洁,罗杰,等.简式韧性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1):24-28.
[1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08):902-912.
[16]郑莉娟,郑刚,宋晓波.网络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网络素养的调节机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3):61-73.
[17]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实务进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250-270.
[18]田思思,蒋滨泽,廖冉,等.抑郁体验重构问卷修订版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 (03):645-649.
[19]谢家树,卓杨雪子,张丽,等.教师处理欺凌行为量表中文版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03):610-614+609.
[20]张亚利,刘潇濛,张英杰,等.在线风险暴露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31(02): 39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