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研究

郝德梅
  
百家媒体号
2024年23期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第四中学 265100

一、课堂实践转化的背景意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核心素养的落实,非常重视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新版地理教材图文内容贴近生产、生活情境。在“双新”背景下落地新课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地理情境教学。对此,我在认真学习一系列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展开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实践,初步尝试构建情境化教学的地理课堂基本范式,以实现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度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情境教学经验的归纳

(一)分析调查数据,了解情境教学现状

1.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素养旨向的思维对话教学论》要求厚植学情意识,读懂学习心理,以学生为本体,因此从学生角度调查与分析现阶段地理课堂情境化教学现状是十分必要的。从调查来看,只有18%教师经常运用地理情境化教学手段,大部分还是以讲授为主进行灌输式教学。作业布置的主要形式还是以练习题为主,探究性作业以及社会实践作业则较少布置。这与新课标提倡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相违背。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有 58%的同学希望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地理学习,仅有12%的同学希望以单一的板书与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地理学习,说明走出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经常带领大量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地理情境教学法,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去参与式学习。

2.地理教师调查访谈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访谈面向四中地理教师,从教师角度对地理情境教学的应用现状来进行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多密切联系生活进行,84.36%的教师会选择从时事热点中选择创设情境的材料,74.6%的教师会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情境的创设,可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学最受教师青睐,这也就体现了对地理情境化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探讨与构建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的教师会将情境贯穿整堂课,说明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不会将情境主线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逐步展开推进,教学情境没有层次性,更没有深度。大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以及地理实践活动是最容易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大部分教师都认可利用精心设计的案例以及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社会与自然的方式进行地理情境教学。

(二)落实课标要求,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1.新课导入,情境引入

导入环节是一堂好课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高中地理抽象且不易理解,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情境导入就必须能够唤醒学生生活经验以及对模块知识内容的亲切感,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地理探究欲望。综上,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导入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兴趣与发展的内在需要。

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9 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课前拍摄的校园风光照片以及自然景观图片导入学习,学生通过欣赏风景照片发现校园之美,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事物,进而概括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土壤、水文、地形、气候、生物。以上整个导入过程,地理知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最终又回归于生活去指导实践,体现出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性,真正发挥出地理知识的社会功效与实用价值。

2.新课教授,情境展开

地理情境教学中情境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地理知识生成、获得的过程。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导下,地理教学情境的展开强调情境主线的贯穿,课堂学习中涉及到的问题与知识也要按照情境的推进而逐步展开。首先,最好能使整个情境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区域,最好的方式就是地理情境教学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其次,情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性,情境教学既要求贴近社会生活,体现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也要求学生带着一双“地理之眼”,形成完善的地理思维,最终获得高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的地理知识技能,升华情感,达成相关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例如,新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一【学业要求】模块提出: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为落实此项课标要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地理情境《黄河研学记》。该教学情境聚焦于黄河沿岸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情境主线贯穿课堂主体部分。观察区域自黄河源头—中游—下游推进,学生按照层层递进的题目设问,逐步掌握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认识到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仅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还可能通过某些地理要素迁移影响到关联区域,不符合人地协调观念。学生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学科思维的升华,体现出教学情境的层次性与深度。

3.巩固练习,情境转换

教学情境的创设强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但在真正的实践或考试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情境往往是陌生的,所以在练习巩固阶段,有必要进行地理情境的转换。比如进行地理情境的时空转换,由小尺度的区域空间到大尺度区域空间,由对知识的表层理解到深层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地理深度学习的进行并形成地理高阶思维, 最终达到对处理地理学科问题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思维模式的掌握与形成。 这也符合近几年高考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新颖情境中地理问题能力的考察要求。

例如,新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一【学业要求】模块提出: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为落实此项课标要求,可以创设“北方城市冬季绿化树木为何要穿外衣”、“横县种植茉莉花的区位条件分析”等新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形成地理高阶思维。

4.作业布置,情境回归

在进行情境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课下进行深入扩展研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基于课堂学习内容来设计具有扩展性探究性的开放性作业。比如布置小论文的书写,让学生结合所学借助网络和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后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某个地理现象的看法,发展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规范学生对地理语言的运用。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地理研学路线的自主设计以及研学活动方案的策划。综上,地理情境教学中作业的布置就是尽量能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生活场景中去通过在“做”中学完成地理实践作业,通过作业将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巩固应用,最终达成对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后,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要求,可以结合海阳乡土地理特色,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往湿地公园一游,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这片湿地对海阳的生态环境改善有何意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