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智媒时代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契机、危机与转机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理应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赋予时代新的活力与动能,在社会诸多领域中作用日益突显。智媒时代的到来,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危机,面对契机与危机并存的新局面,需要从素养提升、内容建设、创新融合和破立并举等方面着手,积极探寻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智媒时代;青年;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①青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智媒时代的到来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但与此同时,技术异化、非主流价值观大行其道等因素互相交织,对培育青年文化自信形成了诸多风险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改变了青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场域,因此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
一、契机:智媒时代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机遇呈现
(一)智能分发:推送精准的文化内容
文化内容的精准推送可以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提供技术支持。分发是决定了什么样的信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给到什么样的用户,这一过程的决定者就是把关人。智媒时代的把关者是算法编辑而成的一套程序,能够有效精准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当下青年对于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更加凸显,只有推送的内容与青年用户的兴趣爱好实现精准对接时,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所推送内容的效用和价值。智媒时代,网络媒体通过高密度信息整合与极速化数理运算嵌套而成的内容生产机制,使网络空间教育信息来源的多重性与繁杂性叠加,②亟需依托大数据算法构建个性化文化服务平台,根据青年的现实需求为其推送精准化的文化内容。通过智能分发,不仅能够为青年用户提供一对一的特色体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而且优质文化内容的推送还有利于引导青年用户长期关注,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把青年培养成中华文化的忠实粉丝。
(二)沉浸体验:唤醒深层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的深层次唤醒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注入了灵魂内核。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化媒体借助算法、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基本模式。VR、AR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人与虚拟、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多元融合,能够带来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青年群体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青年用户提供了更生动多彩的信息呈现形式。智媒时代中华文化呈现出新的样态,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有助于青年自觉主动地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予以具象化、感性化表达,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感知文化经典、亲近革命历史、领悟先进文化的宝贵机会,让生于不同年代、身处不同地域的青年有机会“穿越”时空,实现身临其境般的现场体验。可以说,借助智媒技术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塑架起一座穿越古今、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使青年在全新的体验中深入感悟中华文化,唤醒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次记忆。
(三)开放交互:激活高度的文化自觉
激活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催化剂和助力器。青年群体具有思想开放自由、思维敏捷活跃的特点,尤其在互联网中,其主体意识更为凸显,表达诉求也更为强烈。依托4G、5G技术,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在短视频创作中,有一类作品非常突出,这就是非遗类短视频。魏生国是糖画手艺的非遗传承人,他把制作糖画的过程变成几十秒的短视频,让网友看到糖浆如何在非遗传承人手中变成一幅幅生动、精彩的小动物作品。还有很多文物修复、传统文化保护的短视频,展现了掌握民间技艺的工匠化腐朽为神奇的精湛技艺,让青年领略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可以见得,智媒时代的到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动能,激活了青年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增强了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
(四)媒介融合:彰显多元的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的多元化彰显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保证。既要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也要有效利用新兴媒体,新旧媒体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要善于取长补短,实现新旧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互补。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该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生命力的高度肯定、赞许与自豪。③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赢得青年文化认同的必要前提,智媒时代的到来恰好为中华文化意义的多元化彰显提供了技术加持。如追光动画耗时10年制作的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不仅再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等盛唐诗人的浪漫与洒脱,也展现了安史之乱从盛唐到乱世的历史画面。一方面用影像的方式把传统人物、文化经典数字化为生动、具体的视听作品,另一方面又对传统叙事进行了“故事新编”,体现了当代人对历史、对人物的重新阐释,把传统文化转换成了现代文化产品,是推动文化意义的多元化彰显的可贵尝试。
二、危机:智媒时代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风险表征
(一)文化渗透:冲击青年文化立场坚守
智媒体为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无边界的虚拟自由场域,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一特点对我国展开了文化渗透,实质是一种隐蔽的扩张,自由的本质和崇高意义被曲解和解构。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智媒技术别有用心地向青年用户推送本国的文化产品,借助新颖多样的形式和精准高效的手法堂而皇之地对我国青年开展无孔不入的文化渗透,诱导青年用户沉醉在他们编制的美好幻境中,导致青年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捧。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华文化肆意抹黑、对革命英雄人物恶意诋毁、对革命历史恶意曲解等,冲击了青年的文化立场坚守。青年是不断发展的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加之在智媒体语境中,青年身处由智媒体技术构筑的“赛博空间”——数字化交往空间,④在信息识别与价值判断过程中极易被谣言左右,漠视真理,从而出现理解偏差和选择偏向,不断剥离和解构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立场的认同和坚守。
(二)信息茧房:加剧青年文化认知偏差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算法推荐致使极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人们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仿佛将自己桎梏在像茧一样的封闭空间里,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信息环境,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受到限制。由于最初认知的差异,部分青年持续沉浸于优良文化的浸润中,但也有部分青年被低俗文化包围,呈现出马太效应,长此以往,青年深陷算法操纵的泥潭而难以挣脱,使得认知狭隘化。同时,青年群体在同质化信息的包围下,难以接触到异质信息,青年信息获取渠道窄化,形成了“信息孤岛”,青年的思维逐渐被固化和程序化,失去主观能动性,批判能力逐渐被消解,优秀文化难以冲破这个屏障进入青年视野。“信息茧房”效应不仅制约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阻碍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同时也为不良思想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对青年价值观产生误导,加剧青年文化认知偏差。
(三)泛娱乐化:消解青年文化价值认同
娱乐是人民大众的一种正常需求,与娱乐相比,“泛娱乐”强调娱乐范围被过度扩大,导致不适合“娱乐化”演绎的内容被“娱乐化”解读或呈现,从而被强行赋予娱乐特质,遮蔽了该事物原本的功能并对大众心理及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⑤在智媒时代,在资本的操纵下,插科打诨式解读历史、恶搞历史英雄人物、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等现象泛滥,当文化成为娱乐的附庸,不仅侵蚀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内涵,掩盖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功能,而且致使中华文化的价值意义被不断消解。由于青年尚未形成健全稳定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欠缺理性的思考和认知,容易受到低俗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失去价值导向,偏离价值追求。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⑥青年持续被娱乐化信息裹挟,这场娱乐狂欢正在肆意侵蚀着青年群体,消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四)圈层文化:阻滞青年文化自信培育
在数据算法的支持下,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被广泛收集、汇聚,在网状矩阵型流动中,由“点对点”“圈对圈”的定向传播发展为圈圈外扩、涟漪传递,呈现多层次、裂变式传播方式。数字化网络给受众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然后通过“标签”分类自动将“异类信息”过滤掉,传导给受众的是符合用户“标签特征”的信息和内容。青年人因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一致,或是价值观念、话语模式相近,在网络社交环境下大多择群而入、筑圈而居。例如汉服、洛丽塔等,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圈层中分享观点、交流情感,传播自己热衷的圈层文化。伴随着圈层壁垒日益牢固,青年群体对自己圈层的文化产生了重度价值依赖,导致中华文化难以“入圈”,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青年群体与中华文化会越来越疏远,阻塞中华文化的传播通路,阻滞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
三、转机:智媒时代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现实对策
(一)素养提升:以主流价值坚定青年文化立场
新媒体给青年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风险,青年面临着信息过载、信息真伪、信息安全、信息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智媒时代,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即使用、解读、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尤为重要。⑦一要加强对青年智能媒介知识的普及,提升青年的信息选择能力。最根本的一点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智媒体传播语境下,青年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亟须提升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定青年的文化立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 、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通过主流大众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单易懂生动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榜样力量,引导人们自觉坚定正确的文化立场。
(二)内容建设:以优质供给夯实青年文化底气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面推动内容生产、分发、消费等全面升级,但是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向广大受众提供深度、权威、专业、多元的内容,依然是媒体发展的关键。科技是手段,内容是内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智媒时代建设优质文化产品的应有之义。一是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把握到其精髓和特质,才能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赋予其日新又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要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要抓住中华传统美德这一精髓,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深耕内容生产,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增强主流文化传播力,才能有效提升青年的文化底气,为破除信息茧房从根本上发力。
(三)创新融合:以技术赋能增强青年文化骨气
智媒技术的变革式突破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工具支持。智媒技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比如 2021年河南卫视连续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从《七夕奇妙游》再到《重阳奇妙游》,采用“网剧+网综”的形式把实景舞台与虚拟场景相结合,用舞蹈、音乐和5G、AR技术把七夕、中秋、端午等中国节日“复活”,变成美轮美奂、声乐动人的视觉盛宴,既展示了华夏中原文化的古典雅韵,又具有现代视听的节奏和美感,深受青年观众喜欢,这种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更为创新的表达方式,有利于积极有效地改变和引领人们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开始走向海外,文化产品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得以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也能够极大增强青年的文化骨气。
(四)破立并举:以良好生态涵养青年文化自信
青年圈层文化亟待有效引导。只有理解圈层、走进圈层,才有可能扩圈、破圈。主流文化要提高影响力和大众认可度,就要以扩容之态“扩圈”,以包容之心“融圈”,找准青年人情感的“触发点”和思想的“共鸣点”。主流文化必须汇聚合力,以兼容并包的胸怀来“破圈”。一方面要引导青年突破圈层思维,使其认识到圈层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连接、互动的桎梏和枷锁,圈层边界的打破也不意味着个性和独立性的丧失,真正优秀的文化应该是有“圈”无“壁”;另一方面要鼓励身处圈层的青年敢于走出舒适圈,在圈层中不沉迷、不依附,增强自我定力。此外,借助智媒技术构建主流文化圈层,实现主流文化引领,不仅要靠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还要拥有厚重的内涵、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启迪,获得青年群体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还要以正向价值引导青年,激发圈层内在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从“破旧”和“立新”两个方面协同发力,能够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提供新动能,以良好生态涵养青年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2.张丽娜,吴琼:《从离散走向弥合:智媒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纾解之道》,《理论导刊》,2023年第4期。
3.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
4.张彦,赵馨姝:《赛博空间人的解放迷雾及其消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5.傅辰晨,郑敬斌:《网络信息“泛娱乐化”的风险及治理——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阐释》,《理论学刊》,2022年第4期。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7.马姗姗:《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光明日报》2020年9月18日。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党建》,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