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USEM模型的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提升策略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难题,鉴于此类学生因经济条件与社会经验欠缺在就业市场中遭遇更多挑战。采用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及spssau分析工具,对100位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就业能力特点并提出增强策略。研究揭示,该群体在自我效能感与元认知能力上表现突出,但学科理解力较弱,尤其在英语、计算机操作与写作等通用技能上需加强。进一步分析发现,生源地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呈现明显差异。
关键词:USEM模型;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研究背景
为响应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与教育部关于2023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强调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融合,强化毕业生就业能力,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对新时代就业挑战,需革新教育理念,提升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竞争力,确保高质量就业,稳固民生。
国外就业理论起步早,体系成熟,研究从个人与组织两个维度探讨就业质量因素,涉及教育、心理、资源、环境、行业等多视角。国内研究则从政策、大学生自身、高等教育与企业层面分析就业质量影响,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机构支持和个体努力提升就业质量。
当前研究虽深入,但主体分类细化不足,缺乏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不同经济背景学生就业质量差异的充分辨识。在不确定性增加、岗位供给减少、高等教育竞争加剧下,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难度加大。本文将深度剖析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针对性与实效性参考,助力其顺利接轨职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
二、研究方法
USEM模型是由英国学者Peters-Knight与Manzi-York在2004年提出,广泛应用于理解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该模型通过四个核心维度阐述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Subject Understanding (U)强调学科知识深度,即学生对其专业领域知识的精通;Skills (S)涵盖职业技能与通用能力,涉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软技能;Efficacy Beliefs (E)关注自我效能信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与信念;Meta cognition (M)根据Flavell的定义,涉及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对就业能力形成起指导和优化作用。USEM模型全面解析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多维度构成,为高校教育与职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运用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和spssau软件,实证分析影响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为提升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可行性策略。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实施了一项以统计分析为目的的深度研究。本次调研采取了科学抽样方法,精心设计并发放了总计110份详尽的调查问卷,旨在全面了解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态。在数据回收阶段,我们收到了100份反馈,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参与者的高度配合度,也直接促使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了令人满意的90.91%。
(二)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
针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择业观,基于USEM模型(学科理解力U、技能S、自我效能感E、元认知能力M)设计的问卷,覆盖了以下关键评估维度与指标:
一是学科理解力(U)
专业知识熟练度:评估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全面深入掌握。
个性化学习策略:检验高效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是技能(S)
专业应用能力:考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技能。
通识技能:英语、计算机操作、写作。
人际交往技巧:解决复杂问题的沟通能力。
应急决策:面对突发状况的决策速度与合理性。
三是自我效能感(E)
社交能力与职场自信心。
决策满意度与挑战态度。
应变与适应性,面对压力的韧性。
四是元认知能力(M)
世界观成熟度与辨别力。
反思总结的深度。
学习能力强度,持续成长的潜力。
五是择业观
就业价值观与市场认知。
就业决策逻辑与规划清晰度。
是否有明确就业方向。
对未来就业的预期与态度。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AU软件分析问卷数据,展现出高水准的信度与效度。具体表现如下:
信度分析:问卷内部一致性得到证实,信度系数高达0.836,超过0.8的公认标准,彰显数据稳定性与一致性,为深入分析提供坚实保障。
效度分析:通过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获得0.851的高值,远超0.8的临界值,证明数据结构适配性强,效度水平卓越,确保信息提取与分析的有效性。
三、数据分析
(一)学科理解力(U)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概览如下:
51%的受调查大学生自评专业掌握水平为“一般”,超出40%的预期基准,反映整体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系统掌握基本理论”方面,40%自评为“一般”,39%符合标准,5%不符合,显示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有自己学习方法”维度,52%符合,36%为“一般”,揭示部分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策略。低收入家庭学生在学科理解力方面表现较弱,需针对性加强。
(二)技能(S)数据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学生能力在不同领域表现如下:
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仅43%(34%符合+9%非常符合)的学生能有效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通识能力:包括英语、计算机和写作,仅39%的学生掌握程度达到“符合”标准,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这些基本技能上存在不足。
人际交往与问题解决:在人际交往方面,超过半数(含16%非常符合)的学生表现良好;在快速合理判断方面,70%(54%符合+16%非常符合)的学生展现出较强能力。
(三)自我效能感(E)数据分析
调研数据揭示,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展现出了显著优势,63%的人表示能与周围人和谐相处,且22%认为自己在这方面非常优秀。然而,他们对挑战性工作或学习任务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仅有38%的人觉得这类任务“符合”他们的偏好,37%的人则表示态度“一般”。在适应能力和应变技巧上,48%的人自认为能够随机应变,但“非常符合”的仅占20%,显示出近三成的人在这一能力上表现平平。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决策并不总是满意,5%表示“不符合”,1%甚至“很不符合”。对于未来踏入职场的信心,多数学生态度“一般”,而“不符合”与“很不符合”的总比例达到8%。
(四)元认知能力(M)数据分析
调查揭示,86%的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已形成稳定世界观,具备敏锐辨识力,然而,31%自评反思总结能力“一般”,30%认为学习能力仅属“一般”,另有3%觉得学习效能“不符合”或“很不符合”个人期待。这表明,尽管该群体世界观成熟、判断力强,但在自我反思、经验汲取与学习效率上存在明显提升空间,个人综合能力的优化与成长潜力依然巨大。
(五)择业观数据分析
职业选择观念:41%倾向于“择业优先”,认为应慎重选择行业与岗位;32%支持“就业后择业”,倾向于先获得工作经验再做长远规划;19%则选择“深造而非就业”,看重学历提升与专业知识深化。
就业关键因素:63%强调“专业技能”是首要考量;“元认知能力”、“学科理解力”和“自我效能感”分别被18%、12%和7%的受访者视为重要因素。
择业考量要素:“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并列第一,各占35%,表明现代求职者在追求经济回报的同时,也重视职业成长与自我实现。
就业规划:55%已有明确就业方向,显示出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45%尚未形成规划,表明部分人群在职业选择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未来就业前景态度:63%持“挑战可克服”的积极态度,28%保持乐观,仅9%表现消极,整体呈现出积极应对未来就业挑战的主流心态。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展现出了中上水平的就业竞争力,其自我效能感与元认知能力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具备明晰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能准确判断对错,人际交往和谐,擅长运用沟通技巧化解职场难题,对职业生涯前景持有乐观态度,适应力显著。
第二,不同学生类型在学科深度理解方面表现平平,英语、计算机操作及写作等通用技能存在提升空间。进一步分析显示,就业能力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呈现显著差异,性别、学年及是否曾担任学生干部等变量影响明显。尤其在自我效能感、元认知能力及技能掌握上,是否拥有学生干部经验的学生表现迥异,这一现象需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学生高度重视。
第三,关于就业观念,大部分低收入家庭大学生态度积极,紧跟社会需求,注重通过社会实践及学生组织活动增强就业实力,人际交往能力优异,对专业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及沟通技巧的提升尤为重视。然而,部分学生在学科理解积极性上略显不足,此点应予以特别关注。
鉴于现状与研究结果,为提升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特此提出以下策略性建议:
一是强化高校责任意识。院校管理层需增强对这类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建立高层与二级学院的直接对接机制,定期进行深度就业调研。通过持续开展“校领导走访企业”活动,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构建高质量的实习就业平台。同时,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体系,设立职业发展工作室,提供就业培训营和个性化辅导,设计职业路径指导课程。高校应主动与线上平台合作,举办线上招聘会,提供包括直播岗位推荐、简历优化、就业技能训练、模拟求职竞赛等服务,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二是提升通识能力。首先,鉴于英语水平对就业的重要性,应定期开设英语角,邀请外教与英语高手参与,创造沉浸式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增强面试自信。其次,针对计算机技能的不足,学校应与社会机构合作,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培训,涵盖办公软件操作与编程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数字化技能,提升其在求职市场的吸引力。
三是个性化培养。首先,就业指导将更加精准与全程化,利用“青年创客训练营”等平台,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组织专项训练,提升项目质量,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其次,针对经济困难毕业生,校院团干部将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提供包括简历模板、就业政策解读、面试技巧等在内的求职资源,确保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同时,与地方团区委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参与政务见习、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展“扬帆计划”实习和团团促就业行动,为不同年级设计“职”点迷津、“职”等你来等项目,覆盖职业规划、校招指导、实习推荐等环节。
四是鼓励社会实践和团学干部锻炼。为了提升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可组织多种社会实践项目,创新开展就业系列讲座、"新时代青年企业家主题沙龙"、"你关心的就业讯息快递"、"你好美丽妆点青春"(教画面试装)等"我为同学做实事"的促就业品牌活动;每年选派学生到各区参与暑期挂职锻炼;组织实践团队参与到"三下乡"、"知行杯"、"青春绽放"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时间活动,通过"完成一次社区报到、参与一次社区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一项社区实践调研"、"发布一份可宣传可推广的成果宣传素材"以及"逐步打造一项品牌活动"等,广泛动员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主动融入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找到归属感,同时,通过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和提升自身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沟通方面都会有很大提升,为他们后续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低收入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就业市场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的就业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条件、家庭教育和职业背景、社会资源以及个人能力和经验等。提高就业技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任务,需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参与,包括政策层面的扶持措施,以及企业界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以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