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四季“耕”学:二十四节气背景下幼儿亲自然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朱玥
  
百家媒体号
2024年24期
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幼儿园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中,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的韵律,是时间的刻度,也是生活的指南。本文将聚焦于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这一古老而深远的自然教育理念,通过亲自然的课程设计,引导孩子们在四季更迭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学习尊重与顺应自然。我们将详述在二十四节气背景下,如何开展富有创意的幼儿教育实践,以及这些活动对儿童成长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四季“耕”学;二十四节气;幼儿亲自然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自然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然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活动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接触和体验自然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生命、生态和环境的奥秘,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四季“耕”学》一文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试图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赋予幼儿教育新的内涵和活力。

幼儿时期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他们的大脑在快速发育,对外界充满好奇,是形成对世界初步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自然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直接观察、感知和探索自然的平台,使他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学习和理解生命循环、季节更替、动植物生长等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自然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塑造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老智慧的结晶,与自然环境变化紧密相连,是古人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规律的精准把握。每个节气都代表了一种自然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信息。通过融入二十四节气,幼儿园的自然教育课程可以更具季节性和动态性,使幼儿在每个节气中都有所期待,如立春的播种、夏至的阳光、秋分的丰收和冬至的静寂。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幼儿在不同季节的活动中,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自然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

自然教育也对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参与种植、喂养小动物等亲自然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分享,培养了耐心和责任感。同时,接触自然也能够帮助幼儿释放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自然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在户外探索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自然现象,这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尝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宝贵技能。

二、课程设计:二十四节气的融入

在《四季“耕”学:幼儿亲自然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文章中,我们强调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二十四节气在幼儿教育中的潜在价值。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巧妙地将二十四节气的元素融入到幼儿课程中,创造出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学习体验。

课程设计应注重季节性,确保每个节气的活动都与当时季节特点紧密结合。例如,在立春时,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让他们亲手播种,体验生命的萌发;夏至时,安排户外探索,让孩子们观察阳光的变化,感受盛夏的能量;秋分时,组织采摘活动,让幼儿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学习果实生长的过程;冬至时,则可以组织室内活动,如制作温暖的手工艺品,感知冬日的静谧与温暖。

设计课程时,还应充分利用每个节气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雨水后,可以组织讲述关于龙抬头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雨水与农耕的关联,同时培养他们对民间传说的欣赏;在端午节前后,通过包粽子和制作香囊的活动,让幼儿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同时学习传统手工艺。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让幼儿在参与中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课程实施应注重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二十四节气的课程设计可以寓教于乐,比如在惊蛰时,可以组织“寻找春天的声音”游戏,让孩子们通过听觉来感知春天的到来;在小雪时,可以设计“雪地探险”,让幼儿亲手测量雪的厚度,感受温度变化。通过这些游戏,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家园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鼓励家长参与到节气活动中,如在清明节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墓,讲述家族故事,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同时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家园合力,让二十四节气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持续的教育影响。

三、实践案例与反思

在实际操作中,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并非易事,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我们确实见证了许多积极的反馈。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及其反思。

1.案例一:春分的自然探索

在春分时节,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户外探索活动。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春天的景象,亲手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体验昼夜平分的特殊时刻。活动中,幼儿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观察,甚至自己设计了测量日影的工具。这次活动不仅让幼儿们直观地理解了春分的科学含义,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反思:尽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首先,对于年幼的幼儿来说,日影测量的概念有些抽象,部分幼儿对此感到困惑。为此,教师应提前准备更直观的教具和示例,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其次,活动的组织需要更细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并得到指导,避免能力强弱的幼儿在活动中产生差距。

2.案例二:立夏的种子种植

在立夏之际,幼儿园开展了种植活动,让孩子们亲手种植向日葵,并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热情,每天都会去照顾自己的小苗,观察生长的变化。然而,当植物生长出现问题时,如受虫害或病害影响,孩子们显得束手无策,表现出焦虑情绪。

反思:活动强化了孩子们的观察和照顾生命的能力,但对植物保护知识的欠缺成为了一大挑战。未来,可以提前引入生物和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将园艺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

3.案例三:寒露的落叶艺术

在寒露节气,教师引导幼儿收集落叶,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用落叶拼贴出各种图案,如秋日的动物、丰收的果实等。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寒露的自然现象,还促进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反思:通过艺术创作,孩子们对寒露节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发现对落叶的收集和保存处理有一定困难,需要寻找更方便、环保的解决方案。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分享自己处理和欣赏落叶艺术的经验,也将有助于丰富活动的内涵。

通过这些实践案例,我们看到了二十四节气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际效果,孩子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概念理解的难度、活动组织的复杂度以及知识的连贯性等。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确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结束语

二十四节气下的幼儿亲自然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更在探索中建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未来,我们期待这种教育模式能影响更多的人,让孩子们在四季的轮回中,体验耕学的乐趣,成长为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节气的新一代。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些小小的生命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如何绽放出属于他们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柳鑫.谈“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172-174.

[2]石春红.浅论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的育人价值[J].新智慧,2023,(33):42-44.

[3]孙甜甜.与自然对话——二十四节气背景下的生成性田园课程实践[J].山东教育,2023,(12):29-3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