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市政基础设施管养一体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胡珈铭
  
百家媒体号
2024年33期
220581199302070176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规模与复杂性日益提升,传统的管理与养护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文章旨在探讨市政基础设施管养一体化模式的内涵、构建路径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案例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揭示了管养一体化模式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设施耐用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管养一体化;模式探索;实践应用;效率提升

引言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运行的重要支撑,其管理与养护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养护存在条块分割、协调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探索并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管养一体化模式,成为当前城市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管养一体化模式的内涵、构建路径及其实际效果。

一、管养一体化模式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管养一体化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与养护领域的具体应用,强调将设施的管理与养护工作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最大化。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管理与养护壁垒,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方面,管养一体化模式借鉴了公共管理学、项目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其中公共管理学的“善治”理论强调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治理,为管养一体化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项目管理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则强调对设施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过程管理,为管养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则为评估管养一体化模式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管养一体化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政府角色与定位

在管养一体化模式下,政府需精准定位,三重角色缺一不可。作为规划者,政府应高瞻远瞩,制定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确立高标准建设与管理蓝图。作为监管者,政府需强化市场监管职能,确保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公众利益,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作为协调者,政府应发挥桥梁作用,平衡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利益,激发各方活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与维护。通过这三重角色的有效扮演,推动管养一体化模式健康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透明公正的方式,政府积极吸引并引入具备深厚专业功底与丰富实战经验的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这些社会资本不仅能为项目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还能依托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运作模式,显著提升设施的管理效能和养护质量。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的引入如同催化剂,激发企业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快速迭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促进了行业的整体进步与升级。

(三)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精心构建了一个集数据采集、深度分析与实时监控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如同市政基础设施的“智慧大脑”,能够即时捕捉并反馈设施的运行状态与养护详情,为管理决策提供精准、科学的数据支撑。通过该平台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打破了信息孤岛,促进了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无缝沟通与合作,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作业。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还增强了社会参与度,共同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管养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实践案例:上海市新虹街道虹桥枢纽区域管养一体化模式

上海市新虹街道在虹桥枢纽区域创新推出的市政公共设施综合管理养护一体化模式,彰显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水平。该模式核心在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开透明的招标流程,遴选出一批专业、高效的养护企业,实现了设施维护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服务质量与养护技术的双重飞跃。新模式下,构建了清晰的管理框架与操作标准,确保作业流程规范有序,监管体系严密有效,从源头上保障了公共设施的安全运行与良好状态。同时强调市场开放原则,鼓励更多优质企业参与竞争,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市场生态,进一步推动了公共设施管养服务的持续优化与升级。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面貌,也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虹桥枢纽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效果分析

1.管理效率显著提升: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对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资本参与,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管理潜能,提高了管理效率。

2.运营成本有效降低:管养一体化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管理成本等方式,实现了运营成本的显著降低;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等手段提高了设施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了长期运营成本。

3.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管养一体化模式下,企业聚焦服务品质与用户满意度,政府则强化市场监管与考核评估,双重驱动下,服务质量实现持续攀升,确保市政设施高效运维,民众满意度日益增强。

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管养一体化模式是我国城市管理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和实践。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明确政府角色与定位等措施,该模式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和市政基础设施规模的不断扩大,管养一体化模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继续深化对该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其构建路径和实施机制,为推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志翔.市政公共设施综合管理一体化养护的实践与思考[J].市政设施管理, 2019(2):3.

[2]蒋应红.长三角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规划探析[J].规划师, 2023, 39(12):145-151.

[3]哈建波.对市政机电管理一体化的研究[J].门窗, 2015(9):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