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立意探究
摘 要:本文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立意展开探究。阐释了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指出其包括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落实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与方法,包括问题导向教学、史料实证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立意
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历史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几个方面:时空观念。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理解不同时代的特征,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史料实证。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材料,学会通过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历史解释。这涉及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要求他们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家国情怀。这是历史学科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这些核心素养。比如,通过时间轴制作、地图标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历史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历史事件讨论、人物评价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学习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还需要注意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有机整合,避免割裂。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要求和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持续、稳步地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应涵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还需考虑目标的可操作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确保目标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促进其持续发展。单课时目标应与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相衔接,形成系统的目标体系,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螺旋上升。
以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为例,设计教学目标:学生需准确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脉络(1851-1864年)、地理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主要人物(洪秀全、杨秀清等)及其重要事件(金田起义、天京事变等);理解太平天国的政治主张("天朝田亩制度"等)及其社会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等史料,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通过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其他农民起义的异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锻炼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我国近代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认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局限性,培养其辩证思维;通过了解太平天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通过绘制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我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落实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问题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设计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从而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选取典型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史料,指导学生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情境体验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同理心。通过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合作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跨学科整合教学法等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并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还应注意将不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教学策略体系,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以初中历史“洋务运动”为例,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问题链: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有何意义?洋务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起因、本质和影响,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运用史料实证教学法,选取李鸿章的《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轻议》、张之洞的《劝学篇》等史料,指导学生分析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培养其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情境体验教学法,组织学生模拟江南制造总局的运作场景,让学生扮演洋务派官员、外国技术顾问、我国工人等角色,体验洋务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加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研究洋务运动的一个方面(如军事、工业、教育等),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数字化资源展示洋务企业的图片、视频,直观呈现洋务运动的成果。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法,将洋务运动与地理(洋务企业的分布)、科技(近代工业技术的引进)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发展。
结论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和实施。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问题导向教学、史料实证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这些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余画. 探求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C]. //科教发展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2]薛甜.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C]. //教育教学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2024:1-5.
[3]陈桂芹.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策略探讨[C]. //教育教学理论与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