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育人机制研究

——基于“思政班主任”的研究视角

沈洪艳 张国福
  
百家媒体号
2024年6期
1.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摘要:在“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体化育人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思政班主任”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思政课”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下,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思政班主任作为连接思政课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桥梁,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 大学生社会实践 思政班主任

“大思政课”格局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种格局强调将思政理论课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是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共通性体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教育方法的相似性,两者都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差异性体现在教育侧重点的不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评价的差异等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更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而社会实践则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共通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中的不足

2.1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实效欠佳

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特点,难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缺乏互动性、参与性和主动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提升学生获得感。

2.2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育人效果上的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覆盖面不够广泛、内容与形式有时可能过于单一或表面化、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尚不完善、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衔接不够等弊端,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难以从实践中获得明确的成长方向和改进建议。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影响了其育人效果。

3.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育人的必然

3.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在思政课中,学生学习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从而在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3.2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延伸和拓展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社会实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有机会亲身体验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和经验也可以反馈到思政课教学中,为教学提供生动的案例和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度重视并构建二者一体化育人机制非常必要。

4.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育人机制的构建

合理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机制,高校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4.1整合资源 搭建平台

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包括但不限于校企合作项目、社区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活动等。同时,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学习。

4.2强化师资 提升指导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引导者,“思政班主任”则是关键实施者。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4.3完善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评估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在一体化育人机制下,应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

4.4增强反馈机制 持续优化教学

通过定期收集学生、教师、思政班主任和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实践活动,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更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语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体化育人机制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樵锐.基于“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探略[J].河北农机,2020,(09):69.DOI:10.15989/j.cnki.hbnjzzs.2020.09.051.

[2]刘欣.高校思政课实践与大学生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的一体化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06):98-99.

[3]邢华平.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探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2):70-72.

基金: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支持项目——202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育人机制研究》(20224BR7L0M00AT)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