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东北工业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摘要:东北工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对传承和发展东北优秀工业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东北工业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通过丰富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宽各学段思政课教育实践,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使命。
关键词:东北工业文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工业文化作为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内在地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东北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作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担负着“出人才、出机器、出干部”,大力支援国家其他地区的重要任务,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东北工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1东北工业物质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较好,背靠苏联、毗邻朝鲜,成为了新中国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五”和“二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中,有58个投在东北,到1957年东北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我国工业的“摇篮”。例如,长春汽车城、鞍山钢都、沈阳飞机城、哈尔滨机电企业群等,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奠基石。在此期间,国家在东北地区的建设上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全方位支持,而东北工业基地在建成后,将该地区的钢铁、煤炭、原油、木材、汽车、机床及其他重型装备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并且调配大批人才支援其他地区的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后,东北成在改革洪流中举步维艰,但国家仍在不断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把推动东北振兴作为重要指标,为东北的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东北的工业化进程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缩影,中国工业博物馆、长春汽车博物馆、鞍钢集团博物馆作为东北工业化的见证,反映出了当时东北工人阶级的优良品格与工人翁精神的弘扬,成为了东北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东北工业制度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工业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实践,逐步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责任制。1960年3月11日,鞍山市委提交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作出批语,称其为“鞍钢宪法”。“鞍钢宪法”的雏形,是鞍钢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逐步成形的,是工业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典型案例,是中国工业阶级长期不断探索的伟大成果。“鞍钢宪法”的探索过程,彰显了东北工人阶级顾大局、听指挥、组织性纪律性强、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引领一时的工业制度文化。
1.3东北工业精神文化
在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优秀工业精神文化。在上世纪60年代的石油会战中,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凭借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油田,将石油资源运往全国各地,支援各地的工业建设。这种精神又可细分为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
2.东北工业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东北工业化进程与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整个东北社会的生产形态与发展模式,不断深入挖掘东北工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其运用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提高不各学段的学生对于东北工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
2.1丰富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东北工业文化元素
东北工业文化内涵丰富、贴近生活,便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将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形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重点突出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则重视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注重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突出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可以结合《东北工业建设故事》、《畸轻畸重: 东北工业百年简史》、《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大地无声:宿志刚东北工业摄影作品集》等一大批优秀的读物,增强东北工业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加深学生对于东北工业文化的了解。在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可以运用短视频、微课、纪录片、学生演绎等方式,生动地展现铁人精神、工匠精神等艰苦创业、钻研技术的新工科,让同学们对东北工业文化精神产生共鸣与认同,自觉传承并发扬当代劳模精神。
2.2拓展各学段思政课教育实践,实现铸魂育人与文化传承同向同行
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应开展不同载体的东北工业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化学生对“十四五”规划中全面振兴东北的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鼓励学生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第一,拓展教学实践资源。大中小学应充分运用中国工业博物馆、鞍钢集团博物馆、长春汽车博物馆等优秀工业文化教学资源,同时也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知名企业合作,在校内搭建教学资源库、文化VR体验馆等,打造互动性强、具有感染性的教育基地,使各学段的学生受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工业文化洗礼,加深对实践教学的感受与领悟能力。第二,深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科研团队的实践创新。以东北工业文化为切入点,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科研团队,定期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的研讨与交流,以团队为单位开展不同形式的科研实践。例如,大中小学思政课科研团队可以借助东北老工业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实地考察、调研与论证中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为东北工业文化更好融入各学段的思政课发挥主导与引领作用。第三,完善网络育人阵地。积极利用网络空间中的优势资源,在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辅助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账号,形成不同层次的宣传矩阵,展示相关作品,引导各学段的学生参与网络在线讨论,促进学生们对东北工业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理解与内化,进而达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2]周海军,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7):70-72.
[3]孟庆鹤.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以三明学院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73.
[4]田鹏颖,金钟哲.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辽宁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024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课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2024lslqnhzkt-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