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驻日两所高职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推动高职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走深走实。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深入的调研。调查对象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填写电子问卷,此次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445张,旨在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同时,我们还对 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以探究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看法,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应用的建议。
三、研究结果
从问卷和访谈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调查所覆盖的两所高职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无论是通识教育思政课、必修课、选修课,还是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都有效地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主题讲座、党建和团建活动等,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研究发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53.74%的学生认为年轻一代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认同,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91.65%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
问卷结果显示,66.52%的学生非常愿意去了解其他民族文化,92.95%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不仅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而且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们经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深刻领悟到其博大精深与多元一体的特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打破潜在的民族隔阂和偏见,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四、建议
基于对两所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育,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课堂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渠道。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增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或在线精品课程。鼓励各任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增强高职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激发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设计编写民族文化双语活页手册,促进文化理解与尊重
采用“学生主体化、资源模块化”的思路,我校师生共同设计编写民族文化双语活页手册,内容可增、可减、可替,教育引导学生识别、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文明互鉴,为高职学生创造共建、共学、共乐、共享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深化高职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开发节日资源,增加人文关怀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能够唤起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激发共同情感,促进平等互信和交往交流。开展以节假日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中英文演讲大赛、手抄报评比、微视频大赛等活动,能够促进文化互融互通、互鉴互学。我校领导特别关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间,亲自看望慰问他们,与此同时,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在传统节日和24节气来临时,都会向全体师生推送祝福,传递人文关怀。
(四)依托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软实力向实践转化
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深入挖掘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实践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校实行“双导师项目制”教学,聘请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进课堂。校内的老师负责设计创意,非遗传承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负责技艺的传承,将传统工艺制作项目纳入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
(五)整合各方资源,培育特色实践基地
在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本地的独特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力求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融入实践基地的构建之中,从而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广泛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机构的参与,共同助力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智力支持与资源保障。通过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旨在构建一个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充满创新活力的实践基地,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平台。
(六)创新实践基地的教育内容与形式
在教育内容方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将内容涵盖历史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参与者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五、结论
本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节日资源,依托文化产业,培育特色实践基地、创新实践基地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郭朝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J].探究文化创新比较研,2024.(3).
2.郑丹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J].中国军转民,2024.(2).
作者简介:朱庆妮,女,大学本科,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外塑育人 内融文化:齐鲁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JXY188)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级专项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XM202404005)
2022年度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LJG202219)